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现代物流业转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一规划三方案的通知

许政[]6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现代物流重点产业转型发展规划(—年)》、《许昌市冷链物流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年)》、《许昌市快递物流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年)》和《许昌市电商物流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年12月29日

许昌市现代物流重点产业转型发展规划

(—年)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生产与消费的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三五”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重大战略平台的支撑,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特别是随着产业转型、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已成为我市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国务院、省政府一系列支持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市现代物流业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了加快推进我市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重点产业快速、健康、规范发展,带动现代物流业加快转型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9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18号)和全省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工作会议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与现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全市现代物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运输量达到万吨,同比增长26%,现代物流业完成增加值99.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2.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2%。物流业已经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之一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冷链产品经营规模达到.5万吨,同比增长18.5%,鲜易控股集团已在全国布局了7个一级冷链物流园区和22个二级物流园区,冷链物流服务覆盖个城市;快递业务量达到万件,同比增长78%;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1.2亿美元,同比增长9.8%,全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稳居全省第2位。

2.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依托的综合运输体系,现有京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三洋铁路、平禹铁路等干支线铁路和地方铁路,境内京广铁路沿线有6个铁路货运站(包括三洋铁路许昌站);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公里,农村公路公里,拥有高速公路4条、国道2条、省道9条,已形成以干线公路“二纵二横”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铁路建设有序推进,京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拉近了许昌与“京津冀”和“珠三角”我国两个经济发展龙头地区的距离,许昌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州国际机场许昌异地候机楼已建成运营,郑万高铁、郑合高铁、三洋铁路正在加快建设,与郑州航空港交通直接对接的许港快速通道、国道改建、专用物流通道忠武大道、郑许城市快轨项目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将实现与郑州航空港的无缝对接,使许昌作为郑州综合交通南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综合运输体系和功能更加完善。

3.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中原国际农产品物流港、万里综合物流园、众品冷链物流园、群发农产品物流园、万家中药材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带、阿里巴巴发制品综合性仓库及长葛大型钢材物流园、豫储机械物流园、大周金汇废旧金属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基础平台项目加快建设,不断提升功能,其中:阿里巴巴发制品综合性仓库已成为阿里巴巴在全国唯一的发制品中转仓。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送通信等信息技术开发的鲜易网及“冷链马甲”、农批智慧平台、“金汇拉货宝”等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成投用,并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其中:鲜易“冷链马甲”已成为全国行业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冷链资源交易平台,“金汇拉货宝”已覆盖全国主要节点城市废旧金属回收站点。大通关建设取得实效,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许昌海关开关运行,许昌保税物流中心进口保税、出口监管“两仓”建设已完成,成为物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4.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全市现有物流企业多家,拥有鲜易控股集团、万里运业集团、天和(冷王)蔬菜、群发实业、响当当速冻食品、万家中药材、世纪香食用菌、花艺和建业花卉苗木、胖东来和胖子店连锁超市等一批冷链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其中:鲜易控股集团旗下的鲜易供应链公司和众荣物流公司先后获得“中国冷链管理示范企业”、“4A级物流企业”、“五星级冷链物流企业”等资质荣誉,年度在行业排名中,分别名列全国第2位和第11位;万里运业集团是国家一级运输企业、“4A级物流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公路运输企业,在全国物流界有“3K跑天下,豫K为最大”之称(3K车牌号为豫K、皖K、桂K)。全市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已超过家,国际国内知名电商企业阿里巴巴、京东、敦煌网等已入驻许昌。其中:涉及跨境电商经营企业突破家,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网站、速卖通、亚马逊等平台,面向欧美、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发制品、蜂产品、陶瓷等产品;金汇物流公司已成为全国性的电商物流企业,年废旧金属及制成品交易量已突破万吨。

5.物流装备制造发展势头强劲。我市在冷藏、监控追溯系统、自动化分拣、加工包装等冷链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制造能力。森源重工公司已具备2吨、7吨冷藏车生产资质,并已引进并开工建设总投资60亿元的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专业从事电动冷链物流配送车辆研发制造;河南统一电器公司生产的冷冻冷藏展示柜、PLC并联制冷机组、大型速冻隧道装置、系列化装配式冷库、“最后一公里”多层温冷藏配送三轮电动车等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目前正与德国克莱斯车辆制造公司合作制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程温控智能冷藏车、移动冷库等冷链设备;中铁联运国储物流公司拟在许昌布局的公铁多式联运罐式集装箱等物流装备制造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之中。

6.业态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迅速,多业联动、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市已成为全省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首批2个标准化、智慧化试点城市之一。

(二)存在问题。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效,特别是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多式联运配套衔接不畅,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末端低温加工配送、产地预冷集疏等冷链物流设施和快递集疏、分拨等快递物流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二是物流服务体系不完善,供给水平不高,冷链物流产业链条不完整,“小、散、乱”、“碎片化”和缺链、断链现象普遍存在,覆盖地域和品类范围小,物流企业多以运输和仓储粗放经营为主,高层次、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供应不足;三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的问题突出,尤其是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四是整体上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自动化装备应用程度较低;五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投资回收周期长,物流运营成本高;六是物流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高端人才缺乏。

(三)面临形势。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分工持续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迅速,物流业呈现出网络化、国际化、融合化、专业化的发展竞争态势。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已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物流业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现代物流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和消费,既是生产环节的供给侧,又是消费环节的需求侧,涉及领域广、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现代物流业必须按照需求导向、市场导向转型升级,着力扩大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等中高端服务供给,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2.“一带一路”战略为加快物流业发展创造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赋予河南自贸区建设“两体系一枢纽”的特殊使命。我市作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更加凸显,与沿线国家和相邻地区的互联互通效应持续提升,国际供应链物流和中转联运物流需求快速增长,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3.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物流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创新和多式联运加快发展,为现代物流业融入产业链、优化供应链、重塑价值链,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提供了强劲支撑。

4.居民消费升级为物流需求拓展广阔新空间。现代物流业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便利化、高品质、安全性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为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等新兴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许昌,面向国内国际,依托我市区位、交通、产业等基础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标准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为重点,着力优化空间网络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技术业态模式,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促进融合联动协同发展,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全产业链现代智慧物流体系和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智慧物流强市,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三力”许昌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形成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融资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投入,推动物流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2.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按照全市“多规合一”、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统筹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物流重点设施布局与产业发展规模、居民生活相匹配。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总量,统筹城乡、国内外物流体系建设,科学布局物流园区,整合存量物流资源,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3.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创新物流装备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创新运作管理模式,推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形成各业联动协同、集约化发展新格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构建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强化行业监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企业标准化规范经营、专业化规模发展。

4.节能环保,低碳发展。提高物流组织化、网络化水平,减少物流车辆空驶率。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物流,加快各种新型绿色安全、节能环保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应用,推广应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替代一次性包装材料,减轻环境压力。

5.抓点带面,全面覆盖。立足发展基础和条件,突出特色,弥补“短板”,在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平台,连点成线,以线带面,逐步实现现代物流体系对城市和乡村的全覆盖,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三)战略定位。立足许昌,面向国内国际,建设郑州现代国际物流(许昌)副中心和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智慧物流强市,努力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郑州现代国际物流(许昌)副中心。依托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的独特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郑州现代物流国际中心建设,借助于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中欧班列和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在许昌打造郑州现代国际物流副中心,拓展物流网络通道,完善提升物流设施,吸引国内外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企业在许昌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与国际接轨、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

——全产业链现代智慧物流强市。推动现代物流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协同发展,拓展延伸物流服务功能,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形成连接产供销、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全程智慧冷链物流强市。大力实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着力构建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地冷藏、低温加工配送、冷链销售等全程一体化、网络化、标准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以主城区和许港产业带为中心,打造许昌中原冷链谷;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整合现有平台载体资源,建设全国首家线上冷链资源交易平台与线下生鲜供应链服务网络相结合、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综合性智慧冷链物流体系。

(四)空间布局。按照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战略定位,优化区域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以主城区和许港产业带为中心、以各县(市)城区为支撑,以城乡分拨配送网络为基础,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一区、多点、全覆盖”的现代物流空间网络体系。

“一区”。即许昌空港现代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布局在紧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长葛市境内,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内设国际冷链物流园、国际快递物流园、国际电商物流园,是郑州现代国际物流(许昌)副中心的核心区,是我市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也是承接国际国内现代物流企业的平台,加快建设立足许昌、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国际冷链物流、国际快递物流、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基地,使许昌成为郑州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许昌在全球物流格局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

“多点”。即各县(市、区)规划布局的33个现代物流园区和我市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布局的众多物流分拨配送网点。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强化集疏分拨和物流配送功能,服务当地,辐射周边地区,与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和许昌空港现代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形成分工合理、配合紧密、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物流网络格局。

“全覆盖”。即覆盖全市城乡的物流分拨配送网点,主要建设城区分拨配送中心和城乡末端设施网络。因地制宜在主城区和各县(市)城区近郊、产业集聚区、大型专业市场、电商产业园等区域,规划建设城市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快件处理中心等,引导物流企业、物流设施集聚发展,承担市域内物流集疏配送功能。完善城乡末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改造具备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的物流配送终端,打通城乡配送最后一公里“微循环”,实现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冷链、快递、电商物流配送网络全覆盖。

(五)发展目标。到年,郑州现代国际物流(许昌)副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龙头企业基本完成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分拨配送网点在国内外的布局,覆盖全市的物流空间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化集聚效应和效益大幅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总运输量突破1.5亿吨,综合物流成本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额突破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升;培育和引进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全国性龙头企业4—5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龙头骨干企业8—10家,建成和改造提升33个物流园区和信息平台,制定并实施一批许昌标准,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物流高端人才和实用专业人才,使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竞争优势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智慧物流强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如下:

1.冷链物流发展目标。到年,许昌中原冷链谷初具规模,新建和改造提升16个冷链物流专业园区和信息平台,龙头骨干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冷链物流高端人才、实用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成链条完整、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标准健全、绿色低碳、全程可追溯、上下游衔接顺畅、运转高效并与现代农业、现代流通方式、居民消费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出生鲜产品民生公共品牌,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智慧冷链物流强市。冷链物流网络覆盖全国个城市,企业年营业总收入增长20%以上,总规模达到亿元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生鲜产品综合冷链流通率达到50%以上,腐损率平均降至12%以下;产地预冷保鲜库、物流园区现代化冷库、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冷藏保鲜库等冷库总容量达到80万立万米以上,各类冷藏运输车(包括冷藏集装箱)达到0辆以上;引进和培育3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性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和冷链装备制造企业,并力争实现主板上市。

2.快递物流发展目标。到年,初步建成中国邮政许昌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和快递物流枢纽,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快递物流业务收入超过8亿元,业务总量超过万件,培育6家以上年收入超0万元的快递企业,行业新增从业人员0人以上,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城市24小时投递、全国重点城市48小时投递。

3.电商物流发展目标。到年,基本建成全球重要的发制品跨境电子商务集散中心、中原地区网络贸易枢纽;建成2个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物流综合服务平台、33个大型电商物流产业园区、个农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点、个社区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点,电商平台覆盖全市整个物流行业,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优化、运作科学、服务优良”的电商物流体系;电商物流与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现代农业集群等领域融合更深入,工业品、消费品、农产品流通更便捷高效,供应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电商物流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0亿元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冷链物流转型发展主要任务

1.优化冷链物流网点空间布局和功能。按照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总体战略定位,优化空间网点布局,完善功能,构建多层级、跨区域、全覆盖的冷链物流网络,做到各类网点之间互为配套、互为补充、互为带动、协同发展,着力打造生鲜产品民生公共品牌。

(1)规划建设许昌中原冷链谷。依托郑州国际机场、郑州国际陆港和许昌陆路口岸,在许昌主城区及许港产业带上,规划建设许昌中原冷链谷,由1个核心区(即许昌现代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冷链物流园区,简称许昌空港国际冷链物流园)和8个冷链物流园或专区组成。8个冷链物流园区分别是、众品冷链保税物流园、长葛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专区,建安区世纪香食用菌温控物流产业园、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冷链物流专区、中原国际农产品物流港冷链物流专区、万里综合物流园冷链物流专区,魏都区中鲜冷链物流园、中铁联运国储综合物流园冷链物流专区。加快建设和完善多功能、标准化、国际化的冷链物流设施,配备高端冷链装备和信息平台,提升进口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药品和出口精细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速冻食品、新鲜豆制品等口岸功能,满足国内外贸易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相关冷链产品中转、分拨、批发、加工配送的需求。支持本市冷链物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利用国际冷链航线和中欧班列(郑州)冷藏集装箱铁路线,打造标准化、规模化公路、铁路冷链运输精品专线,构建通达全国乃至国际主要城市的“仓储+干支线运输+城市配送”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形成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广辐射的重要冷链加工交易和集散分拨中心。

(2)规划建设区域冷链物流园区。在各县(市)城区周边建设或改造提升7个冷链物流园或专区,分别是襄城群发农产品物流园冷链物流专区,禹州万家中医药产业园冷链物流专区、海王健康城冷链物流专区、华夏药材医药科技产业园冷链物流专区、豫中(禹州)国际农产品直批电商综合物流园冷链物流专区,鄢陵花艺冷链物流园、泽润综合物流园冷链物流专区。这类网点要具有生鲜产品、特色农产品、易腐食品、速冻食品集疏、批零、冷藏运输、低温加工配送、中央厨房等运营主体进驻条件,汇聚冷链产品低温仓储、流通加工、展示交易、运力调度、信息共享、中转集散和分拨配送等功能,成为许昌中原冷链谷的重要支撑。

(3)健全城乡冷链配送网点。在许昌主城区、各县(市)城区和中心乡镇,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或农村集贸市场、冷链物流园区,规划建设20个左右具备集中采购、低温贮藏、净菜或餐饮半成品加工、包装、冷链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的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并配建一批中央大厨房,为社区生鲜便利店、生鲜超市、机关、学校、社会团体餐厅、餐馆、宾馆、酒楼等提供净菜或餐饮半成品配送服务。

(4)完善末端冷链销售网点。在许昌主城区、各县(市)城区和乡镇,新建和改造提升家左右具备生鲜产品冷藏、冷柜展示与交易、网上集采下订单、网下冷链配送、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电子结算等功能的社区生鲜便利店和生鲜超市,保障城乡冷链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生鲜产品民生公共品牌。

(5)规划建设产地预冷集配网点。在全市规模化生鲜农产品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和保鲜食品加工基地,结合产业扶贫,规划建设一批果蔬、花卉、中药村、食用菌、新鲜豆制品、肉奶蛋等特色产品专业化低温集配站点,配套完善预冷设施,完善预冷处理、初级加工、分拣、包装、信息处理、交易等功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解决冷链物流“最初一公里”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贫困户脱贫,逐步形成以冷链物流引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以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冷链物流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2.构建重点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原则,大力推动流量大且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药品和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豆制品、中药材及其制品、速冻食品、花卉、食用菌等产品的全程冷链。着力构建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地冷藏、冷链配送、冷链销售等环节全程一体化、低损耗、可追溯的冷链物流体系。

(1)在预冷环节,鼓励果蔬种植、畜禽屠宰企业选购适用的预冷技术和设备,建设产地冷库,解决产地源头预冷普遍缺失问题,把握收割、采摘、宰杀后产品品质下降最快的2小时关键期,从源头上保证产品品质。

(2)在运输环节,增强冷藏运输能力,支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加配置节能环保、智能化冷链运输车辆,加强物联网、车联网技术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最佳运输线路的智能化匹配及冷藏运输温湿度全程监控,提高冷链运输质量。

(3)在仓储环节,支持企业改造提升和新建冷库,对设备老化、堆垛粗放、管理落后、事故隐患多的老旧冷库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建设封闭式装卸站台、电动滑升式冷藏门和防撞柔性密封口等设施,实现全封闭式作业。新建冷库重点发展变温库、气调库、立体自动化冷库等智能型高端冷藏设施以及跨境电商保税冷库;鼓励利用LNG冷能建设多温层大型冷库,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冷库仓储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实现仓储管理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运作。

(4)在配送环节,鼓励采用“多温共配”冷链物流模式和“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电子结算”等商业新模式,推广使用多温层城市冷藏保鲜配送车,发展企业间合作,开展统一配送,努力实现冷链产品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配送。

(5)在零售环节,推动零售商配置冷藏柜、保鲜柜、低温展示交易台,完善冷藏设施,扩大低温零售品类,普遍建立规范的冷藏温度记录制度,实现冷链产品质量全程可控、可追溯。

支持本市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企业、规模化种植和设施农业企业、特色农产品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积极“走出去”,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在主要生产基地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建设区域低温配送中心,扩大干支线冷链运输线路,在冷链产品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发挥鲜易控股、万里集团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覆盖全国的冷链产品云仓网、运输网、城配网和信息网。

鼓励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生鲜产品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并积极与产地对接,推广应用全程温控技术,建立面向销售终端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快速调配体系。

加快申建陆路口岸,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境内外高档肉类、果蔬、海鲜、乳制品、药品等冷链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与我市相关企业合作,在我市设立中转分拨中心,重点与省航投集团合作实施好“新鲜卢森堡”项目,推广跨区域共同配送,构建涵盖贮运、分销、零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3.培育壮大冷链物流市场主体。多管齐下推动,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争取全国性、综合性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率先在我市出现。

(1)通过扶优扶强壮大。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重点支持鲜易供应链公司、万里冷链物流公司、中铁联运国储物流公司等龙头企业实施平台化战略、大数据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建设冷链仓储设施,改造升级冷链技术装备,发展仓运配、集采分销和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服务,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全国性温控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和冷链服务标杆企业,实现主板上市。

(2)通过重组整合壮大。鼓励本土冷链物流企业与央企、外企、民企重组做强做大;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冷链物流市场,通过相互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对分散的冷链资源进行整合,壮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3)通过引进带动壮大。推进本市企业与国企、外企、全国民企进行三维对接,积极引进国内外组织化程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辐射区域广、经营效益好的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的大型冷链物流服务集成商、装备供应商在我市设立全国性物流总部基地和区域性集散分拨中心,提升国际冷链资源配置能力,为我市冷链物流业发展注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4)通过价值链再造壮大。鼓励生产加工、国内外贸易批零、餐饮等企业,将冷链物流业务剥离,交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现,支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适应居民消费升级新要求,创新共同配送、中央大厨房经营模式,从生鲜产品产地到加工车间和配送实施全程温控,直接为各类餐饮单位、生鲜超市和生鲜便利店等提供净菜或餐饮半成品。积极推进冷链物流无车承运人等业态试点。鼓励专业化冷藏企业、第三方冷藏运输企业和末端配送企业发展壮大。

(5)通过联盟合作壮大。鼓励和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冷链物流领域的战略合作,组建多种形式的冷链物流联盟,实现联盟内流程再造,共建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

4.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坚持制定与实施并重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冷链物流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与实施,提高冷物流标准化水平,降低物流损耗,提高物流效率。

(1)加大既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结合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开展物流标准化专项培训工作,推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落实《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主食冷链配送良好制作规范》等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相关标准及操作规范。

(2)制定、完善和实施地方标准。围绕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在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产地预冷保鲜、冷链运输、销地冷藏、冷链配送、冷链销售等各环节,根据国家或行业指导标准,率先研究制定、完善并尽快实施一批地方强制性标准和作业规范;在国家或行业没有明确统一标准、具有许昌特色的领域,如花卉、中药村、食用菌、新鲜豆制品等领域,率先制订、完善保鲜温控各环节的地方标准和操作规范,创立全国冷链物流“许昌标准”,并积极推动重要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3)创建企业标准。鼓励鲜易供应链等标杆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围绕物联网、车联网、库联网建设全程温控和质量溯源体系,规范各环节的设施、技术、管理、服务等标准,积极参与和主导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通过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全市各类生鲜农产品、易腐食品流通各环节建立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落实全程监控与质量追溯制度。

5.推进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创新、运作机制和模式创新、提升我市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水平。

(1)创新冷链物流技术应用。加快各种新型绿色安全、节能环保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的引进、研发、创新和应用,重点推广应用高效预冷、速冻设备,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仓储智能货架、冷链全程监控追溯系统和移动式冷却装置;发展多温层智能冷藏运输车、蓄冷保温箱、LNG冷能集输系统装置、多式联运冷藏集装箱,促进绿色安全、节能环保技术在低温仓储及运输中的应用;推广应用隔热效果好、可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替代泡沫塑料等一次性包装材料,减轻环境压力;推广应用无线射频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qdingjunhui.com/dfwyw/52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