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文化产业
在当下城市生活压力急需释放的游客心中,那泥土与云翳间的“人家”,便是最好的心灵回归之处。仅是凭借心理趋同,“诗与远方”就站到了乡村未来发展的“C位”吗?带着问题,跟“中经文化产业”一起去找寻答案。
统筹:成琪
编辑:郭博文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综合新华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广州日报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年,乡村特色产业获得蓬勃发展,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被建成;10万多个拥有乡土特色工艺的“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品牌被创响。
●年,乡村休闲旅游业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休闲旅游精品景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频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此外,年,农村创新创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万人,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到80%,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超过50%,在乡创业人员超过万。
孕育人文的“乡土”蓬勃的生命力正在不断彰显。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眼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为时代的命题。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又怎能缺失这极具生命力的“乡土”气息?
安徽绩溪县中国经济网资料图裴小阁/摄
“精耕细作”里牵动着文化遗存前行的密码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于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及与其相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遗存分布广泛。
年,我国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专门设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年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正式开展,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遴选与保护机制的国家。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计个项目入选。世界范围内进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50个,我国共有15个项目列入其中,位居世界第一。
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的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元阳县、贵州省从江县为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获批扩大了该地区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促进了品牌效应的形成。
两县以遗产地的传统特色农业生产模式为基础,大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纽带,旅游等服务业为着力点,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很快实现了三产融合和产业升级。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美景。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多年来,哈尼族创造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奇迹。年6月,元阳哈尼梯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年12月15日,哈尼梯田遗产区被授予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红河南岸茫茫的哀牢山深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哈尼族打造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并通过“稻鱼鸭”种养模式让梯田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产值。
云南元阳县还依托哈尼梯田系统建立起哈尼梯田景区。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4.25万人次,同比增长19.67%;景区门票总收入为.58万元,同比增长8.50%。
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党扭村苗寨景观。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在贵州省从江县崇山峻岭间,世人瞩目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系统”在苗乡侗寨里传承,层层梯田中弥漫着秋收时节稻香鱼肥的丰收景象。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其中苗、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
近年来,贵州省从江县积极抢抓稻鱼鸭复合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机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整合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文化、休闲农业文化等资源,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贵州从江县还优先支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色龙头企业,完善科学技术支持体系,通过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所产的农副产品市场已由省内延伸到北京、湖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以上可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而非单一项目,其保护对象涵盖了家禽家畜、农耕作物、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乡村景观等多种类型。
此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
从政策层面体现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日益凸显。
近日,农业农村部编制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年)》,提出“培育乡村特色品牌,传承乡村文化根脉,挖掘一批以手工制作为主、技艺精湛、工艺独特的瓦匠、篾匠、铜匠、铁匠、剪纸工、绣娘、陶艺师、面点师等能工巧匠,创响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的乡土品牌,到年,培育个‘乡字号’‘土字号’特色知名品牌,推介个全国乡村农工巧匠……”等等目标。
在这‘乡字号’‘土字号’农业文化产品进阶式催动发展的背后,农业文化遗产前行的方向也被进一步明晰。
“精耕细作”潜藏着先人的智慧,也使得祖辈创新相承间有了人文的积淀。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切入点。但当特色品牌足够打响,蕴含着中华民族标志性印记的农业文化产品又将面对更好“走出去”的探知与思考。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美景。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生态康养”理念对标时下旅游市场的需求
不拘泥于农居农事农食的“农家乐”,当下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的追求已逐渐从利用好山水、村落民居等外在旅游资源的意识转变为深入挖掘民俗民风、健康养生等内在文化意识的深度探知。
有形亦有“魂”,借力农村农业肌底发展的各类旅游正借地域特色中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强大底蕴,散发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吸引力。
据“中经文化产业”(ID:cewenhua)了解,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年,受疫情影响,周边游、康养游、生态游、乡村游等等类型旅游产品获得了人们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