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是链接畜产品销售和牧区消费品进村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牧区畜牧业产销对接、降低牧区消费品流通成本、巩固牧区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及促进边境牧区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在实现兴边富民、推进乡村振兴等时代背景下,牧区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牧区畜产品品种增多、产量增加,牧区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消费升级意愿涌现,对牧区双向物流末端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全镇分布在距离陆路边境公里范围内,世代居住于边境牧区的少数民族散居在山区和戈壁草原以戈壁红驼、山羊养殖为经济来源。
然而牧区与城市经济差距过大、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没有随着当地畜牧业总产值的快速增加而解决,造成相关问题的要素中牧区双向物流服务衔接不畅通亦是重要原因。
边境牧区双向寄递物流体系是牧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牧区发展畜牧业扩展畜产品流通渠道的重要途径。政府投资建设的村级寄递综合服务站将让牧区的群众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帮助边境牧区基本生活服务进行升级。
另一方面,边境牧区寄递物流服务是边境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边境牧区接入巴彦淖尔市发展农牧产业的布局、降低畜牧业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成本、缩小边境牧区与城市的经济差距。
但是将潮格温都尔镇双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与物流服务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城市物流相比,仍存在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流通领域数字化平台建设有缺口、物流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物流相关废弃物回收难等问题,阻碍了边境牧区双向物流“最后一公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牧区交通设施建设不完善、运输网络建设密度低、运输网络养护难度大成本高是制约牧区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牧区交通运输网络主要由陆路和空运构成,公路网络的建设不仅是物流畅通的基础也是保障牧区居民民生的重要工程。
1.道路覆盖不均衡
运输网络的密度越高、交通便捷性越高为牧区生产者提供的快递物流服务更高效,畅通的物流运输网络也可以有效降低运输费用,给牧区生鲜产品更多的发展空间,帮助高品质的牧区鲜畜产品开拓消费市场。
然而现实情况中,牧区公路设施建设涉及相关主体广、政策导向强、责任划分不明确、各类资金需求较大,一劳永逸地实现道路入户难度高。
虽然牧民出行的基本需求可以基本满足,畜产品运输中为了保障活畜、常温畜产品和鲜畜产品冷链运输车辆深入生产加工地、全年均可通行,物流基础设施末梢必须深入生产地、加工厂以及有畜产品运输需求的牧户居住地,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运输和销售各环节的高效衔接。
因此畜产品流通涉及的商品储运交接环节、运输环节以及各类从事物流运输的交通工具对物流设施的需求仍没有全部满足,增加了畜牧业流通难度,作为生产性流通费用,高昂的运输费用需要追加到所运输产品中。
2.道路养护投入欠缺
潮格温都尔镇山区山高谷深,弯多坡陡,土质松软,建设道路的难度大费用高,晴通雨阻、交通隔断现象频发。雨天时更容易出现路基沉陷、山体滑坡塌方、山洪冲毁,冬季积雪封路。
牧区公路设计时,大部分是依托原有人工开辟的小道进行修建,但老旧道路的路线规划在距离和修建标准没有达到进一步修建公路的标准,弯道、连续弯道、急转弯等较多,影响了牧区公路网络的系统布局和通达性。
另外,由于道路基础薄弱,技术等级低,配套设施不齐全,排水系统不健全等因素,使部分路段出现了积水、沉陷、坑槽、皲裂、塌方;同时,牧区道路建设时期投入低,低等级的通村道路与高等级道路衔接难,养护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给群众出行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目前牧区道路建设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约束,修建工作无法实现一劳永逸的目的,每年需进行大量重复维护,村村通工程规划时期修建的道路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养护成本逐年大幅增长,管理及养护难度较大。
二、成本共担机制不完善
潮格温都尔镇边境牧区的居民世代守边戍边,在考虑物流服务成本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更应以公平因素作为出发点,在社会总物流成本计算中,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在牧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政企成本共担机制,降低经营牧区业务的物流企业的服务成本和经营风险。
保障边境牧区居民能获得经济实惠且质量有保障的商品,为居住在山区、戈壁草原的牧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让生活在边境的居民享受到来自几千公里外的物产、享受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的物流服务,帮助身处祖国边境的少数民族群体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潮格温都尔镇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总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中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和间接成本中仓储成本构成。牧区物流服务运输成本的计算以车辆燃油费,车辆损耗为主。
双向寄递业务中,个人寄递每周不足件寄递需求分布在近平方公里的草原;生鲜畜产品出村进城需要冷链运输设备以保证食品的新鲜。
当地政府为降低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成本,针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成绩改造,提供了少量非营利物流设施和燃油补助,向物流企业发放偏远地区物流补助,但上述举措仅能使快递企业在潮格温都尔镇的双向寄递业务达到盈亏平衡的状态,难以打消小微物流企业创业的顾虑。
现有的设施完备水平和政策倾斜力度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牧区物流服务中企业负担重的现状;政府在统筹管理增强物流服务能力,与企业共担物流服务成本方面执行力不足,没有认识到边境牧区物流服务建设不仅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牧区经济效益的手段。
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畅通是进一步加深边境牧区少数群体与内陆各地区的联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为牧区带来更多平价优质的消费品、疏通畜产品出村的堵点。
另一方面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服务能力提升让边境牧区少数民族群体能直观的体会国家对于各民族交流交融、建设幸福美丽繁荣和谐新边疆的决心。
三、数字化平台建设有缺口
潮格温都尔镇牧区双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当地畜产品出村进城、助力潮格温都尔镇牧区产业兴旺;更是新时代的数字化公共服务设施,帮助牧区居民实现消费升级需求、助力牧区生产生活的便捷化的重要体现。
1.数字规划建设不足
数字农村工程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化手段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带领牧民掌握现代信息技能的转型工具,是整个畜产品产业链最基础最便捷的科技投入之一。
推动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建立畜牧业大数据体系建设等数字农村基础设施落地,为牧区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实现全程监控,远程调控提供渠道。
在潮格温都尔镇调查通信网络建设情况时发现,潮格温都尔镇的山区沟多谷深、地形地貌复杂,通信设施铺陈难,导致乌兰敖包嘎查和韩乌拉嘎查的部分牧民通信网络信号弱,4G建设也没有实现全覆盖。
以传统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受地理位置、物流运输等条件限制,当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畜产品出村进城难度大,所以通过农业数字化转型和农村数字化服务治理体系建设实现牧区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是潮格温都尔镇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
虽然戈壁草原牧区的通信网络建设较山区更稳定、几乎覆盖所有牧户,已经可以实现远程饲料与水的投放,释放了家庭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但是放养的模式以及粗放的管理导致牧民也很难确定牲畜的健康状况以及丢失情况。
这种能检测健康确定位置的卫星定位技术、无人机定位技术以及物流运输环节的无人机运输模式在西藏新疆内蒙古有相似生产方式的部分牧区进行的试点应用对当地畜产业发展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技术条件。
2.质量安全溯源发展缓慢
互联网技术的基础框架下,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处理技术,发达地区农产品生产运输和销售已经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然而如何在牧区实现“从牧区到餐桌”的全链追溯仍是现代畜牧业供应链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现代畜牧业与现代农业的“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场和设施型农业的物联网发展逻辑不同,现代畜牧信息化涉及大量活体,对生物溯源鉴别技术提出小型、智能以及价格合理等需求,即需要实现牲畜芯片微电子机械系统、纳米技术、传感器技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数据远程传输与处理等技术在养殖户中应用。
当前潮格温都尔镇用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溯源鉴别技术应用不广泛,仅在几个规模较大的骆驼养殖基地有初步的应用,帮助企业基本实现了畜产品来源可追溯、监管部门也因溯源鉴别技术实现去向可查证、消费者消费环节责任追究更便捷。
英格苏通过装备及管理数字化、自营直销店已实现骆驼奶供应链的全程溯源;其他养殖和加工企业则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鲜畜产品的冷链运输。
冷链运输全过程追溯涉及的全程温度湿度监控、运储环节的衔接所需各种环境传感设备的价格较高,潮格温都尔镇加工企业委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均没有相关设施。鲜畜产品冷链物流全过程追溯应用深度不够、产品流出园区后企业控制力大大减弱。
另外,现有各类冷链车辆在牧区提供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时甚至出现运输过程中关闭冰箱,在到达目的地时打开冰箱,不仅因储存条件不严格造成损耗,甚至导致鲜肉制品、鲜奶出现质量问题,进而在消费中造成严重的安全风险,削弱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结语
潮格温都尔镇养殖和加工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早期信息化设施和运营投入不足、数字化管理缺失导致溯源系统所提供的溯源信息不完整,仅能为消费者和各级用户提供产地追溯和物流跟踪,不能适应产品监控、生产流程控制、畜产品加工控制等要求;至于对畜产品的批发、零售过程的追溯,更是无能为力。
本账号部分内容数据、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本账号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