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核心商业业务并非指阿里财报中的核心电商,而是指国内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做交易的业务,不包括批发业务和国外零售,但又不是狭义上的淘宝天猫聚划算等实物电商,还包括饿了么口碑飞猪淘票票大麦等服务电商和盒马银泰等新零售业务(阿里内部把大文娱当成虚拟电商,和实物和服务并列,个人不认同,此处不包括大文娱)。有句话说‘提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我觉得调整下更好‘提出问题解决四分之一、弄清问题来源解决四分之一,二者加起来解决问题一半,剩下一半看机遇、能力和竞对’。一、商业的三条线从一个角度可以简化为二类:1、黏住消费者,通过消费者来吸引和要求供给2、做好供给,通过好供给来吸引消费者都可以,但经济发展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王兴、王慧文和张川他们的观点,我认同)第一种需要原来有成熟的供给,即使是做到极致的反向定制也定制不出iPhone类的突变式产品二、商业分类(1)平台与自营模式可以简单分为平台和自营(细分更多,看《商业模式和电商模式》一文),二者核心逻辑有相同点但有差异:平台是双边网络,平台更多是通过服务商家来服务消费者(反向定制仍然是),网络效应和用户更重要;自营更多是服务消费者来获得和商家的议价权,后者需要有强大的买手团队,规模效应和效率更重要。长期看,综合性平台都会倾向于自营+平台(自营是根基和壁垒,如阿里云,说是平台其实是自营+平台:阿里是阿里云最大的客户,然后将其输出最后联合合作伙伴输出形成生态)。(2)到家与到店三、阿里面临的挑战在财年Q1季报点评中提到四方面:宏观、竞对、监管、股东减持。其中股东减持已成为过去,宏观梁宏的公号文章有谈,这里重点谈竞对。阿里的国内零售平台的标签:实物、低即时、到家、平台、第三方物流、非标、服饰(往好的方面说是万能的淘宝;这些标签相互配合,但不要简单理解为事后总结)。起于网络效应和流量,兴于信任和便捷,长于服务与运营,短于物流和供应链。有什么问题?(1)流量源迁移会对阿里产生极大的挑战在《商业模式和电商模式》中我提到,某种程度上讲平台类电商赚的是流量钱,平台会倾向于用户通过自有渠道而不是第三方完成交易,所以会说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构成一定的竞争关系。PC时代,淘宝把最大的外部流量源百度给屏蔽了,第二的腾讯的拍拍做得较晚也没坚持多久,所以PC后期淘宝在电商是一家独大,占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该格局持续到移动前几年,但后来发生变故: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中西医诊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