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国南车集团的精益管理

今天表情包有点正常?

因为今天是关系到国家交通命脉的大人物出场

郑昌泓

中车集团副董事长,原南车董事长。

所以小编不搞造次……

都说精益在中国难搞,

都说精益在中国搞口号工程,

看看由郑昌泓总裁领导的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这才是实打实的搞!精!益!

那些说中国搞精益不行的,分分钟打脸。

纳尼?中国南车你不知道是谁吗?

你坐的动车高铁,说不定哪列就是他家造的。

中国南车与北车在年底合并成中国中车。

“精益管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只要我在职,就会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

笑脸、瘪嘴……这些从网络上诞生的可爱小图像们可未必只能在聊天工具中出现。如果你是中国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的制造工人,同样可以用它们来表达自己每天的状态。当然,展现地点不是网络,而是工厂的现场看板。

笑脸代表当天出勤,一切正常;瘪嘴就表示状态不佳,需要关怀。“出差”、“请事假”等也分别用贴着不同标签的小图像来表示。同事和领导们一目了然。

随着精益管理——又名丰田管理方式(TPS),在中国企业中的推广流行,运用看板已成为常态。但能把看板运用得如南车这样细致的,却并不多见。其可视化的程度,甚至细致到每个工序都配有零件照片、操作说明,以及异常问题的发现、解决情况等等。没错,这正是中国南车集团推行的精益管理的一部分。

年,南车以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身份,成功上市。几乎同时,这个在过去上百年制造出不少“火车拉来的城市”的百年老店,开始在管理上集中发力。到年底,精益管理在下属15个制造型子公司全面铺开,并被赋予了像造飞机那样做火车,以挑战中国制造传统印象的涵义。

站在这背后的,是中国南车总裁郑昌泓

54岁的郑昌泓是中国南车集团的老兵,他的全部职业生涯都是在南车度过。27年来,他目睹了南车在改革开放后引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对管理的作用体会颇深。

“上市后我们成为一个公众公司了。躯壳有了,那么内涵呢?要拓展市场、降低成本,从哪里入手?到底什么才是有用的?”郑昌泓自问。反复比较研究之后,他给自己的答案是:精益管理。

成效,是证明出来的

事实上,精益管理对中国企业来说并不陌生,推行精益管理甚至在近十年内成为一种风潮。但尝试者众,真正成功者少,多数企业只是学到一点点皮毛,或者干脆沦为一场“运动”。

在中国南车下辖的16个子公司中,历史最短的也已近60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推行先进工作方法的运动,员工们已经历了无数次。这一次,会不会又是无数次中的“另一次”?

对于员工可能心存的疑惑,郑昌泓并非没有顾虑。但是他相信精益本身对解决这一疑惑的力量:“精益的好处就是能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抓住企业里的每个环节,提高效率。而且精益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让企业总能看到前景,使每个员工看到前进方向。”

当然,信心归信心,在真正推行中,郑昌泓其实也动用了他的管理智慧。那就是采取试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把精益管理的效果证明给各个子公司看。

试点首先选择了八家子公司,都是集团中工作量比较饱满、基础也比较好的企业。郑昌泓亲自挂帅,担任集团精益领导小组的组长。各级子公司也都成立和集团对应的三级机构,而且设有专职人员来推动精益管理的执行。

为了说服和引导大家,郑昌泓可没少花力气。子公司的负责人们很快发现:郑昌泓在任何场合、任何报告里言必提精益管理,简直成了精益管理的忠实拥趸。当然,他们很快也发现:自己的年薪已经和推行精益管理的效果挂起钩来,想没有热情都难。

不但如此,中国南车下辖的动车组和客车“双雄”——青岛四方股份和南京浦镇公司的车间员工,每个月还都能看到郑昌泓的出现。

要知道,对于火车制造来说,借助精益化生产要达到的可不光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那么简单,最为重要的,是质量!而高速动车组对此的需求显然更为迫切。

每次,郑昌泓都会跑到车间、班组中去,甚至和操作手聊聊布线问题。他明白,许多企业推行精益管理最终夭折,根本问题在于执行不到位。

这个执行其实就是企业文化,要调动起上上下下的积极性,最高层、各级管理者、各级操作人员都要身体力行,规章制度仅仅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是没有用的。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在推动执行上还有着天然的优势——各级组织众多,诸如:工会、党组织、团组织。郑昌泓一个也没落下,发动他们都配合精益管理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评选精益明星,围绕精益生产组织大家提合理化建议,在有闭路电视的子公司组织员工看宣传片。

这也是一种文化,全方位配套、配合

多方面推进之下,试点企业没有辜负郑昌泓的期望,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迅速建立起来,拉动式管理开始推行,各工序节拍一致形成标准化作业,使库存大大降低,既能有效控制运营资金占用,又能通过改善物料品质降低返工成本。

仅仅半年,试点企业的成效已明显显现出来。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质量问题大大减少,安全事故减少,资金的占用也大大减少,操作工人也觉得没有过去那么累了。

这让郑昌泓备受鼓舞。他召集大家开经验研讨会,互相学习,并趁热打铁地将精益管理在集团全面铺开。

一年下来,南车集团八万多名员工,已经有两万人接受了精益生产的相关培训,连他们的家属都知道,南车正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精益管理。

让员工智慧闪耀起来

如今,南车下属企业推进精益管理带来的成效可谓全面开花: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生产的总装生产线,原来每天平均生产1.6辆,现在提高到2辆,南京浦镇车辆公司带来的提升更为惊人,由日产3辆客车提高为日产10辆。

而在株机公司,从试制转入批量生产的HXD1B机车面漆施工一次合格率由72.5%提高到92.5%,戚墅堰所产业基地则运用精益理念改善设备布局与物流,使预留场地面积由平方米上升到平方米。

其实,这其中的很多改善点滴,都来自员工的智慧。当然,在任何一个企业,所谓员工提议、总经理信箱等都比比皆是,但怎样才能让员工的智慧真正闪耀起来?

最初其实并不顺畅,即使在被郑昌泓视为楷模的青岛四方股份公司。

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素有新中国机车车辆“摇篮”之称,在技术和员工素质上都遥遥领先。其实早在年,青岛四方就曾推行过“三零”管理,但只是在一两个分厂开展,而且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很快便因为基础数据缺乏以及管理粗放,而不了了之。

年,青岛四方股份引进时速公里及以上铁路动车组制造技术,合作方是日本川崎重工,因此也开始向川崎学习管理,提出自我管理和双基管理(基层管理、基础管理),但也不成系统。

“过去,我们搞过很多管理,但只是供应链的一部分。精益管理则是对产业链的一个更新,它给南车注入了灵魂。”提到对推行精益管理的理解,郑昌泓如是说,“如果把这个灵魂注入到我们这个百年老店当中,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里,落实到每个行动当中,那这个企业就能越做越强,就能做到世界第一。这是肯定的。”

不过,要把这个灵魂融化到员工的血液里,并非易事。

四方股份的副总工程师吕任远是“三零”管理和双基管理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在推行精益管理后,他担当四方股份公司的精益小组负责人,也同样遭遇了“推不下去”的尴尬。工艺师指导工人,常常被噎住:“你来干干试试!”

打开局面靠的是角色转换。“原来习惯了发号施令,推行精益后则转变为为员工做服务。”吕任远说。现在,他的口头禅是:“我们能帮你这个班组做点什么?”员工提出了问题,并得到响应后,自然心情舒畅,工艺师便再去问:“你看工艺还怎么改善更好?”往往能得到很好的建议。

“总之,大家都去改善自己的事情。人人都为下一道工序创造好的条件。”吕任远说。

这正是郑昌泓所崇尚的一种状态——“上通人和、下达微物”。“人和”,就是企业的各种活动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外部竞争体现出集体的力量,内部管理能消弭危机和纷争;“微物”,就是“细节”、“效果”、“定量”、“确定性”等。郑昌泓认为,只有“上通人和”,企业才能营造出蓬勃向上、势不可挡的气势;只有“下达微物”,才能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qdingjunhui.com/dfwkb/10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