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结构……随着钢筋混凝土和钢架结构的出现,中国建筑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面……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体系一定要使用这些新材料并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否则,中国式建筑今后将不复存在。”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很多有识之士通过各自的实践,探索着不同的道路。我们有幸承接了应县木塔文博馆的项目,在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试图探索一条既能保持辽代建筑特点,又能通过现代技术材料,实现现代功能需求的道路,实现“历史与现代与未来的对接”。1
背景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始建于北宋中期的辽清宁二年(公元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全木构木塔,也是世界现存的最高的、年代最久远的木构建筑。木塔以其缜密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我国古代高层木构建筑所达到的技术和艺术水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年、年两次抢险维修木塔时,分别在塔内第二层及第四层主像内发现了包括两颗佛牙舍利在内的大量辽代文物,令举世注目,吸引无数游人信徒参观、膜拜。
近千年来,木塔饱受地震、战争的侵害,终于难释重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倾斜,根据文物部门要求,现已经停止游人登塔参观了,精美的佛像、壁画、藻井艺术再也不能见于世人了。
为了在保护应县木塔的同时,又能够继续向世人展示灿烂的辽代文化艺术,凭借木塔的历史文物价值,带动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应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应县木塔文博馆,用来陈列、收藏、维护佛牙舍利以及辽代文物。使中外游人既能够从塔外欣赏到古老木塔的巧夺天工,又能够在博物馆内近距离瞻仰佛祖真身舍利和辽代文物以及古代精美的藻井、塑像、壁画装饰艺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文博馆的选址在应县木塔北侧,占地面积约7公顷,建筑红线距离木塔米。使用方要求文博馆工程应安全、适用、美观、经济,文物部门要求文博馆工程的建设应符合辽代建筑特色,不影响木塔周围的整体风貌。
此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探索如何能够实现“历史与现代与未来的对接”。
2
理念
“历史与现代与未来的对接”。
文博馆应该成为承接历史、展示现代、联系未来的连接体。必须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结构形式相结合,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并置,将木塔固有的展示方式与现代展览理念融合,来表达对历史与现代、未来的描绘。
3
宗旨
“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
文博馆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向世人继续展示佛祖真身牙舍利、辽代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泥塑艺术等,使世人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面地参拜佛牙,更加切实地感受祖国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所以文博馆一定是宏伟的、庄严的、人性化的,它不仅能够衬托木塔及其文物,而且还应该能够烘托它们,是要为木塔文物增光添彩的巨构。同时它应该是安全的、先进的,能够真正地保护文物、并且为修复文物创造很好的条件。所以它的结构、机电设施应该是完善的、先进的。
4
思路
深入研究木塔历史、辽代建筑布局及结构形式特点,寻找“对接”点
佛宫寺释迦木塔高67.31米,明五层、暗九层;八角形平面,底层副阶周匝、直径30.27米。塔内五层皆塑有佛像,一层释迦牟尼金身座像,高大肃穆,神态怡然,顶部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色彩鲜艳,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一佛四菩萨,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四层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尊尊神态端庄、工艺精湛并且具有典型辽代特色。
全塔共使用54种斗栱,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座内槽及外檐铺作里转,用方木沿内槽各面柱头缝,重叠铺设成八边形圈状体。每个角上、每面与外檐柱相对位置及每面当中,都有枋与外檐柱相连接。使内外筒结构成一整体,负担全部荷载。另一类是塔身各层斗栱及平座各层外檐栱的外转。它的悬挑功能比较突出,最大距离可达1.8米。出挑的作用是加强横向结合,如果内外铺作受到相反力量,有散开趋势,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应县木塔的斗栱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功能有别,在中国木结构建筑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
据《中国佛教梵宫建筑艺术》记载,应县木塔为一座辽代始建的以塔为中心的梵宫,塔北侧为大雄宝殿(出自《洛阳伽蓝记》、《中国古代建筑史》等),其规模相当于皇宫主殿,与辽中京城皇宫比较相似,其布局仿北宋东京城的制度,以此判断原佛宫寺大雄宝殿的形制应比较接近宋皇宫大庆殿。另外,根据现场勘察时发现的三块一米六见方的柱础推测,原大殿规模宏大。由此基本推断出佛宫寺原始平面,及大雄宝殿、后阁、朵殿及东西配殿的尺度。
从元大都大明殿的复原图上看,其主体建筑呈工字殿,工字殿下承三重工字型大台基,台基前方伸出三重丹陛,整组宫院布局严谨,气势宏伟,用材贵重,装饰华丽。与辽代建筑“前出轩、立狭屋、用工字屋”的布局特点相符,南端大雄宝殿为主体,北侧为后阁,后阁两侧分别设有东西朵殿,后阁与大雄宝殿之间以百步廊相连。整座建筑建在三重台基之上,气势恢宏。按照《营造法式》推敲,其中大雄宝殿为重檐庑殿式,高25.7米,面阔9间,进深5间,廊步两间,总长60.8米;百步廊为双坡屋面,高8.35米,面阔10间,总长约62.1米;后阁为重檐歇山式,高18.1米,面阔5间,进深3间,廊步两间,长37米;东西朵殿由三栋勾连搭的歇山建筑组合而成,高10.4米,面阔3间,进深3间,廊步两间;三重台基总高度7.2米。按照《营造法式》得出斗拱尺寸,推敲出柱径尺寸,与现存柱础相符,证明原大殿规模与推论尺度相当。
推算得出:原工字殿建筑面积平方米,总高26.8米;台基占地面积平方米,总高度7.2米。
规划新建文博馆,寻找“对接”点
环境考量:文博馆用地位于佛宫寺北墙外,四边方正,南北长米,东西长米,占地约7公顷,较原佛宫寺大一倍。用地西侧为“祉园”绿化广场,东侧规划为民居风格四合院酒店,北侧为县城北环线。
使用功能:应具备佛牙舍利展览功能、辽代文物展览功能、塔上五组佛像展览功能、塔上五层藻井展览功能、文物收藏功能、文物修复功能、放映厅功能、观众厅休息厅、法物流通处等。
动线组织:入口、观众厅、佛像及藻井展示、放映厅、文物展厅、佛牙展厅、出口。
建筑面积:大约需要1.5万至2万平方米。
“对接”:利用佛宫寺大雄宝殿的建筑形式,结合文博馆使用功能,建造木塔文博馆
总体规划:为了保持文物建筑的原有风貌,保持文物建筑的主体地位,新建建筑应当充分考虑与原建筑的尺度关系,根据复原的佛宫寺工字殿模型,以及原有场地情况,进行视线分析。最终确定大雄宝殿距离木塔中心米,保证人们从塔的南侧、东南侧及西南侧采用标准35mm镜头拍摄木塔全景照片时,看不到北侧新建建筑群。从任何角度观看时都能够突出木塔风采。丰富区域天际线,达到衬托木塔、烘托木塔的效果。
平面设计:复原后大殿地上面积平方米,远远达不到使用要求,于是利用建筑下部7.2米高的台基空间,改造为地下室(覆土建筑),可增加建筑面积平米,总计建筑面积平方米,满足了使用要求。地上为观众厅入口,佛像和藻井、斗拱等大型展品区,以及放映厅等;地下为辽代文物展区以及重中之重的佛牙舍利展区。地下夹层设置设备间。
动线设计:观众从南侧购票进入佛宫寺木塔展区,参观完千年木塔外观后,通过木塔北侧的阿司门直接进入文博馆平方米的前广场,一种空灵的庄严,使人不得不心生崇敬。踏上三层高高的台基,进入室内面积平方米、净高25米的前大殿,内塑释迦摩尼泥像(是木塔一层佛像的原样复制品),吊顶同样是和木塔一层藻井相同。向北进入前殿、后阁的连接体——百步廊,百步廊内分别陈设着塔内二、三、四层的1:1佛像复制品及藻井天花;后阁陈列着木塔五层佛像及藻井的复制品,同时兼做放映厅。通过两侧的旋转钢梯进入地下,陈设着塔内发掘的辽代文物;一直向北到达前殿的地下室,这里是尊贵的佛牙舍利展示厅,至此参观达到最高潮,参观结束通过两侧自动扶梯直达首层出口。设计中巧妙地将竖向木塔平面化,更加便于合理地组织人流。
立面设计:文博馆立面设计主要依据佛宫寺大雄宝殿复原图,依据《营造法式》图例等,尽量保持辽代建筑风貌,同时为了保持木塔建筑的主体地位,新建建筑除考虑建筑的尺度关系、形制关系外,对立面装饰材料、色彩等关系也进行了考虑。本工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了实现外观效果与木塔相一致,我们通过精确计算、缩小结构构件,在混凝土梁、柱等外侧包饰木装修,吊挂木制斗拱,刷水性木蜡油,找暗红色,使新建建筑色相上与木塔保持一致,并保持相对低的明度和纯度,达到能够突出木塔的目的。
结构构造:框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了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本项目的结构设计继承了这种传统而先进的结构形式,但将大木构件替代为钢筋混凝土构件,运用科学的结构计算手段,提高了建筑物承载、抗震、耐久、耐火等多种性能。并且由于钢筋混凝土的优越性能,实现了建筑中绝对的“减柱造”,(减柱造是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可使室内空间宽敞。)减掉了室内半数以上的柱子,并且减掉了所有横梁,实现室内空间最大化,平米大殿,只有四根内柱,无一根横梁,完全靠四坡屋顶承重,为下一步室内精装留下25米高的最大发挥空间。结构檐口最多处悬挑3.6米,檐下装饰木制斗拱。这种形式不但继承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优点,而且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做到混凝土与木构件的结合,即美观大方又坚固耐用。
5
结语
文博馆设计中成功地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结构形式相结合,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并置,将木塔固有的展示方式与现代展览理念相融合,表达现代对历史的尊重、现代对未来的期望。
项目建成后受到多方好评,它即满足了使用方对功能、安全、造价等方面的要求,又满足了文物部门对建筑形式、外观的严格要求,并被专家评为“用混凝土表现传统建筑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并获得了精瑞建筑科技奖的优秀建筑文化奖。
文博馆的规划设计仅为一次探索,希望通过同仁们不懈的探索,最终能够实现梁思成先生60多年前的愿望——“让中国式建筑长盛不衰”。
作者:韩为
北京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
北京天鸿圆方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唐五代十国宋辽金木结构古建筑(新发帖)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五代十国时期木结构古建筑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宋代木结构古建筑
山西古迹|晋北忻州朔州大同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古迹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八座辽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华传统建筑丨记录中国现存金代木结构古建筑
国保山西|唐五代宋辽金元明寺观壁画赏析
中式营造丨记录五台山台怀镇之外国保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记录五台山台怀镇内宗教古建筑群
中式营造丨晋东南考察之-晋城地区部分国保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晋东南考察之-陵川地区部分国保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记录晋东南-长治地区国保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记录晋东南-平顺地区国保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记录晋东南-潞城地区国保古建筑
中国寺观壁画丨山西晋城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
保山西|浊漳河谷地区八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国保山西
晋东南-高平千年古刹崇明寺
国保山西
最古老的戏台-高平王报二郎庙
国保山西
晋东南-大阳古镇元代巨构汤帝庙
国保山西
晋东南-西李门金代二仙庙
国保山西
晋东南-长治看寺村正觉寺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Construction欢迎转发朋友圈,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了解更多中式文化开启传统建筑之旅韩为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