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第一节高水平发展旅游业
推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加速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创新旅游业态与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富有魅力的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推进旅游与免税购物、医疗康体养生、演艺娱乐、邮轮游艇、高尔夫、文体会展、婚礼节庆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旅游+”,强力优化旅游环境,努力建设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年,全年接待旅游26总人数超过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亿元以上;过夜游客人均停留4.2天,过夜游客人均消费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50万,带动间接从业人员达万人。
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统筹优化旅游景区、度假区空间布局,把打造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要素、开发旅游线路、建设旅游景区景点与海岛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全域化、精品化发展旅游,逐步实现旅游景区、度假区由“点状”到“带状”的转变。积极稳妥开放开发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研究制定中部山区热带雨林旅游项目开发政策和操作原则,深入挖掘红色、温泉、民俗等旅游资源。依托西线高铁,积极开发西部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山海结合、渔村渔港、特色文化、工业厂矿等景区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各类型的旅游综合体和海洋、航天、电影等主题公园。
构建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壮大海洋旅游,提升丰富滨海旅游产品,开发海南本岛到西沙邮轮旅游航线,适时开通一程多站的南海旅游线路。积极发展康体养生旅游,开展中医医疗旅游,深度开发温泉休闲度假产品。大力推进文体旅游,大力开发海上体育休闲项目。积极打造会展旅游,将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建设成为定期定址国际性旅游论坛,打造一批旅游品牌展览。加快发展特色城镇和乡村旅游,开发休闲农业创意产品,推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十三五”期间,建成5个乡村旅游示范县、个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家金牌农家乐、个乡村旅游27点。积极稳步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科学规划和建设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七仙岭5个森林国家公园,开发建设森林观光、度假养生、运动探险、野生动物观赏、雨林科普等森林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购物旅游,扩大免税购物政策及其效应,在额度、品种、对象、方式、经营主体管理上,争取更多政策。提升购物旅游水平,培育开发海南本土特色旅游商品。积极推动航天科技旅游,推进工业、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园区融入旅游元素,加快发展旅游装备制造和旅游商品加工。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进一步开发和丰富婚庆旅游产品,打造以美丽、幸福和爱情为元素的海岛婚庆旅游品牌,建设海口、三亚、三沙、琼海、东方低空飞行试点基地,至年,实现重点旅游地区的通用航空起降服务全覆盖。依托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标准化自驾车房车露营地,打造环岛房车露营旅游线。
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拓展旅游空间和参与度,促进旅游发展模式由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向全域旅游转变。加大旅游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建设旅游大学,加强全省群众性的旅游服务素质培训,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推进旅游产业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设立境外旅游推介机构,逐年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的财政投入,统筹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建立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机制。加大对旅游业的金融和税收支持,优化土地和海域利用政策,保证重点旅游项目的用地、用海。28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快建设环岛滨海旅游公路,推进环岛铁路、高速公路、旅游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疏通全省无障碍旅游交通网络。改善进出岛旅游交通的便利性。加快旅游景区、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到年底,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座,确保全省旅游厕所全部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免费实用、管理有效”标准。加快全省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年前建成海南省游客集散中心,实现全省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全覆盖。构建多层次旅游保险体系。
加强旅游市场治理管理。建立健全旅游行业诚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加强对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餐饮点、旅游购物点等旅游市场经营主体的管理,建立旅游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实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开展旅游市场安全、质量、秩序大检查和打假打非专项整治行动,净化旅游市场。
专栏4:旅游产业重点工程
序号重点工程具体项目
1旅游产品工程十大旅游产品体系:海洋旅游(三沙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滨海旅游、海上运动等),康养旅游(医疗旅游、温泉旅游),文体旅游(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会展旅游(会奖旅游、品牌会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旅游、扶贫休闲农业等),森林生态旅游,特色城镇旅游,购物旅游,产业旅游,新业态旅游(婚庆旅游、低空飞行、房车露营等)。
2旅游线路工程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东部医疗养生康体度假旅游线,海南岛—西沙群岛邮轮旅游线,环海南岛游船游线,环南海邮轮旅游线,环岛自驾休闲旅游线,环岛动车观光游线,热带森林旅游线,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线,中部乡村风情旅游线,西部探奇和产业旅游线。
3旅游公共服务工程五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工程,旅游道路服务体系工程,旅游直通车工程,旅游信息咨询工程,旅游便民服务工程。29
4旅游营销工程强化五大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强化事件营销和活动营销、建设智慧营销体系、打造专项市场营销、“走出去”和“请进来”营销相结合。升级旅游品牌营销形象,提升旅游市场定位,创新市场营销策略(联动营销、精准营销)。
5旅游监督管理工程行业监管三大工程: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工程,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建设工程,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工程。6旅游人才培训工程建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旅游人才信息化试点。
第二节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坚持把农业作为农村奔小康、特色城镇化及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撑不动摇。高标准建设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天然橡胶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五基地一区”,力争五年内创办个高标准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海南富足农民、服务全国的王牌产业。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做精做优冬季瓜菜产业,实施标准化菜田改造,健全集约化育苗和综合服务体系;推广高端水稻品种,在西北地区发展晚稻制种业;调减甘蔗种植面积;巩固农垦万亩核心胶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热带作物和水果;积极推动咖啡、腰果特色产业种质资源保护和恢复性发展;积极发展热带花卉种植;发展花梨、沉香等珍稀林木培育种植。调整畜牧养殖结构,生猪年出栏量满足岛内消费需求,引导发展牛、羊、奶、蛋等自给不足品种,做到禽蛋自给充足,填补奶牛业空白。健全现代化畜禽良种体系、新型饲料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高水平建设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30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林下立体种养业。实施畜禽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地力改良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支持屯昌县推进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大品牌整合、培育、宣传、营销力度,办好“冬交会”等品牌会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推广陵水县工厂化生态绿色蔬菜模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示范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和市场建设,以热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为重点,培育一批骨干加工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支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打造农业互联网小镇、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培育电商平台以及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打造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智能农业新突破,鼓励企业参与“网上菜篮子”工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要求,深入开展琼台、琼非以及与东南亚农业合作,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农业圆桌会议、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建设中非农业合作研究院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以及一批优质高效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旅结合、农旅融合。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按照3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和培育行动,丰富产业形态、打造产业集群、推出精品线路。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推动种业创新,以国家南繁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培育本土种业龙头企业,建设繁育推一体化的国家种业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航天育种基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探索以专家团队为支撑,以农技推广组织为纽带,以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的农技创新推广模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等系列农业科技行动计划,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劳动者素质。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鼓励采取托管、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入股等多种形式集约土地要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落实好关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各类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劳务用工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技术推广、集约化育苗、有机肥推广、第三方农产品质量检测、田间废弃物回收等生产性服务组织。
加大农业支持与保护力度。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总量、整合资金、创新模式,通过设立担保基金、贷款贴息、32股权投资、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加大农业用地保障力度,在“多规合一”框架下,规范农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保障农业基地的用地。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政策,建立财政与金融保险支农联动机制,研究成立农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
专栏5: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十大工程
序号重点领域具体项目
1南繁育种基地工程将26.8万亩适宜南繁育种的耕地划定为科研育种保护区,其中三亚10万亩、陵水8万亩、乐东8.8万亩。在保护区内划定生态育种核心区5.3万亩,对现有2.8万亩南繁基地提升改造,新建2.5万亩相对集中连片的南繁基地。
2热带水果基地工程国家芒果科技创新推广中心项目,农垦南田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农垦十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农垦十大热带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项目,海口云龙莲雾生产基地,海口三江镇莲雾基地,海口永兴荔枝生产基地,保亭热带水果基地项目,定安黄竹莲雾产业化项目,琼中绿橙产业化项目,临高红心蜜柚产业项目,东方火龙果生态种植示范园项目,东方菊花产业基地项目,南海热带水果博览园项目。
3热带花卉基地工程海口国际花卉基地项目,海口兰花基地项目,海口热带花卉基地项目,海口花卉产业基地项目,三亚兰花世界文化旅游项目,儋州热带苗木花卉基地项目,临高花卉产业旅游观光园项目,儋州玫瑰种植加工基地项目。
4冬季瓜菜基地工程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陵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市县农产品冷库建设项目,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临高茂源有机农业开发项目,文昌瓜菜集约化育苗基地项目,乐东瓜菜基地,定安龙州洋冬季瓜菜基地,澄迈热带高效农业供港澳瓜菜基地。
5天然橡胶基地工程东南亚橡胶及农产品种植、加工、贸易综合项目,橡胶现货交易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项目。
6水产品种苗培育、养殖加工和海洋捕捞基地工程新建文昌铺前中心渔港,改扩建三亚、崖州、儋州白马井和文昌清澜中心渔港,南海渔业综合服务保障基地项目,文昌水产苗种基地建设项目,澄迈罗非鱼养殖项目,三亚热带海洋牧场科技生态观光园项目,临高、儋州等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项目,三沙海洋渔业项目,东方渔人码头项目。33
7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程建设动物隔离岛、市县动物隔离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等,海口、三亚、澄迈、儋州、东方奶牛养殖场项目,建设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
8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万亩。
9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工程中新农业产业园,罗牛山、瑞今等大型肉联屠宰加工项目,东方瓜果菜深加工项目。10农业电商工程建设
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海南农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在全省部分乡镇各建一个“互联网农业小镇运营中心。
第三节全力推进互联网产业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游戏动漫和服务外包等应用服务产业,大数据、研发设计、数字内容、物联网和卫星导航等平台支撑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集群,加快海南互联网产业升级,加强互联网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国际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搭建产业平台,建立孵化体系,培育标杆企业,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开发、产业合作,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地。
突破发展三大重点领域。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本土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免税品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业务,搭建和完善海南省免税品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垂直电商,搭建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以园区为载体,打造农产品电商集群。
游戏动漫,重点建设游戏运营平台,带动有影响力的游戏开发商入驻及关联产业发展;以海南生态软件园为抓手,充分发挥游戏动漫产业平台34作用,举办游戏竞赛及主题游戏展,带动海南省相关周边产业的经济规模增长,将海南省逐渐打造成国内游戏动漫产业的集聚地。
服务外包,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公共平台,促进服务外包行业的规范运作,鼓励、支持我省互联网企业在数据处理、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咨询、运营维护、系统集成等领域向政府和企业提供业务外包服务。
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大数据,开展大数据应用和推广,促进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在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外包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重点项目和拳头产品;建设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培育海南大数据交易市场;构建全省宏观经济大数据平台。
数字内容,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影视原创、互动新媒体、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阅读等数字内容产品及服务,建立完善文化信息产品供给平台。推进数字图书馆、远程诊疗、远程教育等多种网络服务方式,研发推广基于互联网的软件产品和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增值服务。
卫星导航,发展卫星导航位臵服务产业链,完善北斗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北斗高精差分网、北斗导航数据中心及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在车载导航、室内导航、城市三维导航、智能交通、实时气象、安全监控等方面引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系统集成商,开发行业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推动北斗导航的行35业应用拓展。
研发设计,突出研发设计服务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建立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壮大专业研发设计团队。重点开展产业链中的新兴软件研发,包括大数据软件(数据存储与处理)、移动互联网软件(移动APP)、物联网软件(物联网应用)等。
专栏6:互联网产业重点工程
序号重点工程具体项目
1载体建设工程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产业园,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美安科技新城,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儋州互联网产业城,海口演丰互联网产业小镇,创业村江东电子商务项目。
2产业集群重点工程腾讯海南创业基地,中印IT产业基地,中国游戏数码港,中电科海洋信息产业基地,东华南方基地,中兴三亚产业基地,天涯国际旅游云,浪潮海南产业基地,穿戴式设备产业化项目,海南数据谷,信威(海南)产业基地,三亚云港数据中心,金山云游戏产业生态基地,中国热带特色产品(海口)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新道科技智慧教育项目,中国南海云及大数据服务中心。
3“互联网+”工程新浪“互联网+”项目,“互联网+农业”小镇工程,智慧旅游项目及数据中心工程,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热带旅游产品电子商务项目,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网项目,农垦“互联网+”系统项目。
第四节培育发展医疗健康产业
推动医疗健康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开放医疗健康服务市场,用足用好国家赋予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特殊政策并逐步扩大到全岛,培育医疗健康产业集群。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健康保险、体育健身等多样化的健康产业,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在海口、三亚、儋州等城市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工作。到年,医疗健康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
发展医疗服务业。发展康复疗养、老年护理、家庭护理、运36动健康服务、亚健康调理服务等生命养护产业和预防医疗(体检)、健康咨询、营养保健指导、健身、医学美容等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促进医疗服务标准化。加强高端医疗人才引进工作,支持各医疗机构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在海南建立医疗人才和医护人员培育基地,打造医疗产业人才聚集平台。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职业教育,引进医学、科研和高端再教育机构,建立健康服务业产学研基地、世界新型医疗与健康组织常驻地和国际论坛。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健康保险服务,开发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构建医疗服务的商业保险网络。推进“互联网+医疗”,构建医药卫生“健康云”平台,支持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推广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医疗咨询等服务产业,逐渐建成并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完整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开发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加大和创新医疗产业品牌推广,鼓励医疗机构树立品牌意识和主动营销意识,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通过主流媒体广泛传播。
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加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开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产品,开展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与医药医疗、保健养生、运动康体等产业互动发展,创新度假养老、异地养老等新业态。有序开发中高端养老服务项目,37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打造国内一流的养生健康岛。
专栏7:医疗健康产业五大工程
序号重点工程具体项目
1政府供给的公共医疗卫医院秀英门诊楼及内科楼项目,医院门急诊大楼项目,医院项目,医院项目,省东部精神卫生中心项目,医院综合保障楼项目,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搬迁项目,三亚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海南医院项目,医院临床教学实验大楼项目,省疾控中心新院区项目,医院(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新院区)项目,省公共卫生紧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救治中心能力项目,医院项目,省南部精神卫生中心项目,医院康复治疗中心及肿瘤治疗中心项目,医院住院大楼项目,医院综合门诊大楼项目,医院二期项目,医院项目,医院项目,医院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及疾控中心建设项目等。
2面向社会的医疗健康医院项目,医院项目,三亚哈医院项目,五医院项目,琼海阿恩替(博鳌)医院项目,医院项目,医院项目,医院项目,医院项目,医院项目,医院和养老基地项目,海南国际中医康复疗养中心项目,南丽湖滨湖康体养生养老基地项目等。
3促进医院内科医技楼建设项目,海南省中药种植发展项目,医院新院区项目,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医院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国际合作项目,南药产业发展区,医院整体搬迁重建项目等。
4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工程海南恒大医院,亚洲干细胞库,再生泉细胞健康园,国际康复中心,博鳌金域国际医学检验中心,成人干细胞、免疫医院,一龄国际医疗项目,博鳌乐城国际生命健康测调中心,博鳌乐城国际新能量医学研究中心等。
5养老服务业建设工程建设市县中心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项目,农村敬老院。
第五节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38着力推动海洋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和跨境金融加快发展,增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到年,金融资源配臵效率和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到45%左右。
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海口市、三亚市、澄迈县等市县出台金融业优惠政策,发展以资本运作、财富管理和企业服务为主的金融总部经济。依托海口省会城市和金融资源优势,着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全方位打造海口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力争到年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用好用足用活国家赋予海南的政策措施,依托海口国家高新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洋浦保税港区、三亚临空产业园、海南生态软件园、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园区,结合园区产业特色,积极吸引各类金融中介机构、配套服务机构落户,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政策落地。
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参与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或农村信用社的重组改造。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力争到年,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达到家;整合资源,通过合并、重组、增资等方式组建担保集团,设立省级再担保机构。支持海南银行、农信社、金元证券、阳光39人寿等现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争取新设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等地方法人机构。推动市(县)农信联社基本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抓住金融新业态发展机遇,推动地方金融创新。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特色旅游保险、股权众筹创新。发展海洋金融,加快形成我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发展绿色金融,以绿色金融推进绿色发展。为农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务,加快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方式等新型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
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信用建设,完善金融交易制度,依法维护金融交易者的合法权益,鼓励金融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股权交易平台、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创业投资基金等普惠金融业务,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和农业保险,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保障资金,强化农村金融、小微金融和创业金融,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降低“三农”准贷门槛。
推进多种形式融资。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引导作用,支持海南大中型基础设施、能源项目、棚户区改造、水利工程、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及“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的战略合作,争取对海南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臵。强化政银企对接,完善合作机制,加强项目策划,鼓40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综合运用票据、表外业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强对海南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金融支持,增强信贷投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建立我省保险资金投资项目库,深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搭建保险资金运用对接平台,引进保险资金投资海南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和养老、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管、投行、平台的优势,支持其在海南开展债权融资、股权投资、重组并购等业务,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现代综合金融服务。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符合条件的海南优势企业与热带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企业到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鼓励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到海南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交易。加大债券融资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债、项目收益债等各类债务工具融资。第六节发展壮大会展业加快会展业的升级改造,推进会展业服务标准化,培育会展品牌,将会展业打造成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产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展机构,继续巩固和做强现有的会展品牌并打造一批新的知名会展品牌,培育一批会展龙头企业。到年,海南省会展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
重点发展海口、三亚、博鳌三个重点区域的会展。海口市充41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功能,以海南省国际会展中心为主要平台,融合会议、展览、培训等功能,以涵盖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内容的综合性会展业为主,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三亚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气候优势,以会议、节庆为主,同时突出游艇、公务机、婚庆等时尚类展览,打造世界知名的会议、奖励旅游目的地。琼海市依托博鳌亚洲论坛,以会议为主,建设亚洲知名的会议之都,并在医疗健康、南海文化等领域培育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专题展览。打造品牌会展。积极引进国际性会议、协会和大公司年会,在旅游购物、海洋旅游、健康医疗、互联网产业、特色高效农业、航天产业等方面着力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展会。
专栏8:会展业五大工程
序号重点工程具体项目
1大型展馆建设工程博鳌国际会展文化产业项目,中非合作圆桌会议永久会址项目,三亚国际文化会展中心项目,三亚国际会展中心,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海口五源河文体中心,儋州海花岛会展综合体,海南(海口)“一带一路”热带特色农产品展馆。
2大型会议工程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圆桌会议,三亚国际数学论坛,中国游戏大会,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全球服务业峰会,世界马业论坛,中国互联网大会,欧亚丝路经贸投资论坛。
3品牌展览工程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冬季农产品交易会(冬交会),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海天盛筵,海洋渔业博览会,婚庆博览会,国际旅游购物博览会,海南国际海洋旅游产业博览会,健康医养产业博览会,热带种业博览会,航天主题博览会,海南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海南国际美食博览会,海南国际房车露营休闲博览会,海南会奖旅游博览会。
4海南特色节庆工程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三月三,嬉水节,文昌南洋文化节,琼剧文化节,海口金岛音乐节,海上丝绸之路电影节,图书展,沙雕文化艺术节,国际旅游岛美食节,南海文化节,万宁国际冲浪节,东坡文化节,冼夫人文化节,换花节,潭门赶海节。
5国际文体赛事品牌工程世界小姐等选美赛事,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沙滩排球赛,搏击对抗赛,台球巡回赛,德州扑克大赛总决赛。42
第七节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网络空间布局,推动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各类型物流业态及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业服务中心城市、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城乡居民生活的能力,逐步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到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形成2—3个营业额超亿元的大型物流园区。
加强物流通道建设。以环岛高速铁路、既有西线铁路,环岛高速公路及各级公路为主骨架,以四方五港和南北两个大型机场作为对外运输联系门户,以海口为核心,洋浦、三亚、八所、琼中为重要节点加快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协调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完善陆岛、岛内、国际三大物流通道。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高效联运。完善物流网络布局。以海口、洋浦为双核心枢纽,以三亚、东方、琼中为三个次枢纽,形成五个物流集聚区,构建由物流园区、市县物流中心、辐射末端的乡镇货运站构成的全省三级物流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全省物流集聚区服务网络,建设一级物流节点,促进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有效连接、高效畅通。以物流集聚区为基础,规划建设由市县综合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中心构成的二级物流节点。以综合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中心辐射商场、超市和乡镇货站末端、村邮站,与乡村邮政、快递、供销服务网43络融合,形成全省物流服务全覆盖。
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引进国内外航运龙头企业,鼓励新开航运及空中全货机航线,大力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转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做强橡胶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洋浦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鼓励发展医药、农产品冷链物流。推广城市共同配送,充分利用各市县现有货运站场,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公用型货运枢纽和配送节点,打通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构建中心城市多层次共同配送网络。引导邮政企业、供销社、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农村邮政网络、农村客运班车开展农村物流服务,提高共同配送能力,提高农产品及农村物流水平。
加快发展“互联网+物流”。推进海南区域基础交换点建设,实现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和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优化信息平台建设,建设面向供应链一体化的企业联盟信息平台、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运输业务在线交易平台,集成交通运输资源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口岸资源物流公共信息。全面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专栏9:现代物流业重点工程
序号重点工程具体项目
1物流园区建设工程美安金马物流园区,三亚综合物流园,东方物流中心,洋浦物流中心,琼中湾岭热带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
2多式联运工程海口美兰临空产业园一期空港综合物流中心,海南马村港铁水联运项目,海南马村港甩挂运输场站,海口新南北通货运综合物流项目,海南新能源微物流项目,海南海汽公路港,洋浦港外贸集装箱堆场等、海口港区马村港三期散货码头工程。44
3农产品物流工程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海口水产品交易中心(二期),中铁国际(海南)食品冷链中心,南海渔业补给中心(一期)项目,海南供销海口农资物流城,好食达(海南)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海供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配送项目,海南三亚热带水果交易中心,三亚南果农副产品物流项目(一期),三亚佳翔农产品食品航空物流加工配送中心,海南中部农产品物流中心,儋州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项目,五指山绿鑫源农产品物流中心、洋浦海产品交易中心。
4城乡配送物流工程海供农产品及全国供销产品展示交易市场(海口),海南现代美居生活物流园(二期),海口现代城市物流运营中心,海南快递物流集散中心(海口),海口美兰快递快件分拨中心,海口邮件处理中心工程,海口八百里物流仓储配送基地二期,三顺物流文化综合一站(海口),海口观澜湖国际购物中心及配送中心,省烟草公司海口公司新建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物流中心,三亚市邮政快递分拨中心,海南南部农资及农村日用品仓储配送物流中心(三亚),三亚天锋日用品仓储中心,洋浦凯森仓储港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海南文昌现代商贸物流园项目(二期),屯昌国际旅游岛中部汽车城一期(客运站)项目。
5电子商务工程屯昌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海供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供销大集电子商务平台物流系统等。
6物流信息化工程海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国—东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海口城市共同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供销大集马村物流园区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等。
第八节发展油气产业
发挥我省区位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南海开发等机遇,以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发展油气产业。以油气加工产业优化、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传统化工产业升级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走“专精特新”的道路,往下延伸产业链,配套发展高端精细化工、油品和化工品储备及工业服务业。油气加工集中布局在洋浦、东方两个园区内。洋浦开发区以海南炼化为龙头,延伸炼油、烯烃、芳烃产业链,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发挥洋浦油气储备库和区位交通优势,建设能源贸易45综合基地。东方工业园以中海化学天然气化工和中海油东方石化精细化工为主,形成天然气化肥、精细化工、甲醇制烯烃产业链,加快建设东方南海油气开发后勤保障基地和临港精细化工基地。
专栏10:油气产业重点工程
序号重点工程具体项目
1油气勘探开发及管输工程福山凹陷勘探项目,中海油十五海南区域油气开采项目,海洋调查装备建设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项目,海洋勘探项目(涠洲组),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后勤保障基地,海南福山油田增储上产项目。
2油气储备工程东方国家成品油储备库项目,华信洋浦石油储备基地项目二期,海南国家石油储备工程,国投孚宝储用二期项目,中石化(香港)成品油保税库项目及配套码头工程,中海油LNG二期项目。
3油气加工工程海南炼化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东方石化二期20万吨丙烯腈项目,逸盛石化二期万吨PTA项目,逸盛石化二期万吨PET项目,海南汉地阳光万吨/年基础油项目,洋浦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中海化学公司6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和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DMTO)项目,东方傲立石化二期项目,中石化海南炼化第二套对二甲苯装置项目,东方石化60万吨柴油加氢装置项目,山东高速石化新材料及溶剂油项目。
第九节发展医药产业
抓住国家实施医改、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等重要机遇,创新我省医药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优势品种,壮大医药产业规模。到年,实现医药产业产值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做特做优医药品牌。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重点发展新型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多肽药物、缓控释创新制剂等优势品种。加快南药、黎药创新研发和特色品种二次开发,精细创新原料药做出特色,努力在生物技术药46物、医疗器械产品、海洋药物产品等研究和开发上取得突破。实施大品种培育计划,培育5—10亿元销售规模抗生素品种、抗肿瘤品种、南药黎药品种15个以上。
培育医药龙头企业。推动企业资源整合,引导企业通过管理共享、品种共享、渠道共享等方式,形成企业间良性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50—亿元规模企业1家,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
高水平建设“美安新药谷”。强力实施省市共建,探索PPP模式,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供给、污水处理、物流仓储、配套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营销、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医药产业发展与综合服务基地,形成医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11: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重点领域具体项目
1化学制药项目海口先声药业项目,澄迈先声制药项目,天煌制药新生产基地改扩建工程,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搬迁新建项目,海灵化药扩建项目,海口普利制药扩建项目,海南亚洲制药GMP药厂项目,海南长安制药扩建项目,海南灵康制药二期项目,海口血液透析耗材生产基地,齐鲁制药项目二期工程,海力制药二期固体制剂GMP项目,九芝堂药业提取车间建设项目,万特制药厂房二期工程。
2生物制药项目海药生物医药产业项目一期,益尔生物制药新厂区项目。3中医药产业蔺氏盛泰药业中药项目,海口森祺制药黎药胆木产业化基地项目,国瑞堂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及南药交易中心项目。
第十节发展低碳制造业
坚持集约、集群、低碳、节能、园区化、高技术的发展方向,47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新兴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新型网络化制造等低碳制造业。
做大新能源汽车、新兴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抓住国家和海南推广新能源汽车机遇,推动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海南特色农、林、渔等资源,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点的特色食品、果汁饮料、海(水)产品深加工和动植物提取物等产业;利用海南地理环境优势,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培育发展绿色建材、新型净水材料等新材料制造业
。加快发展旅游制造、海洋装备产业。抓住国际旅游岛、南海开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机遇,培育发展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旅游运输装备、旅游专用设施设备、旅游纪念品制造等,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船舶维修与改装等制造业,加快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后勤保障基地。
积极培育新型网络化制造新业态。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3D打印、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引进和建设一批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变压器及开关设备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智能终端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军企业。
专栏12:低碳制造业重点工程
序号重点工程具体项目
1新能源汽车工程海马新能源汽车技改项目,康迪纯电动汽车制造项目,海南华汇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目。
2新兴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工程椰树集团海口8万吨椰汁项目,椰树集团澄迈椰子汁生产基地项目,恒泰槟榔加工项目,农副产品加工及展销基地项目,康师傅饮品生产线项目,定安县热带水果深加工项目,儋州市野生水果功能性保健饮品项目,澄迈县年产30万吨新型肥料项目,澄迈县年产18万吨配合饲料项目,罗牛山农产品加工科技园。48
3新能源新材料工程海南英利6GW单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屯昌卓达新型材料科研生产示范基地项目,澄迈绿色建筑集成项目,定安塑料管道生产基地项目,康宁海南光纤光缆扩建项目,立昇膜分离设备研发制造及应用产业化基地项目,神州车用沼气新能源示范项目。
4旅游制造工程海口英格地效翼船产业化项目,中航通飞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项目。
5海洋装备工程三亚市船舶维修改装项目,中国电科海洋信息产业基地项目,澄迈海洋油田科技环保及工程服务项目。
6新型网络化制造工程奥视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化项目,海口威特电气新型变压器、开关设备与变电站研发制造项目,陵水新型微纳传感器项目,海口临近空间基地。
第十一节转型升级房地产业
积极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科学安排房地产开发时序,促进房地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以本岛长居型居住地产为基本、经营性房地产为主导,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房地产产品供应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力争到年末,全省经营性房地产占新开工面积比重不低于33%,房地产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统筹优化房地产空间布局。北部“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综合发展居住、旅游、商业、办公、会展等各类房地产;南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重点发展与旅游、文体、健康、医疗、养生结合的房地产;东部地区重点发展以旅游、会展、医疗、养生为特色的房地产;西部地区重点发展产业配套与旅游度假相结合的房地产;中部地区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逐步形成特色各异、互补性强的房地产空间发展格局。合理配臵房地产用地规模,重点向经营性地产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倾斜。
加快房地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房地产业与旅游、医疗、49健康、文化、教育、商业等产业相融合、跨界发展。鼓励发展经营性房地产,逐步降低普通商品住宅开发比例。支持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继续开展房地产宣传促销。第十二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资源、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文化体育产业。着力推动文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速发展,重点扶持发展影视制作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旅游演艺产业和体育产业。推动“文化+”,促进文体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对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外溢效应。引进和培育知名文体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文体产业品牌。制定落实文化体育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一批文体产业做大做强。到年,文化体育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教育产业。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和来琼留学、各类教育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50样化、个性化优质教育服务,扩大教育消费。通过“互联网+教育”,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及培训资源,打造考试培训、特长培训、技能培训、高级研修等分层次的立体式,在线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教育+”,支持旅游会展、教育用品、文化出版等产业发展。
专栏13: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重点项目
序号重点领域具体项目
1高新技术产业海南生态软件园项目,三亚创意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动漫产业基地三亚动漫城项目,合肥工业大学“智慧创新产业园”项目,凯天动漫产业基地项目,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建设项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建设项目,美安众创城等项目。
2教育产业优质普通高中引进项目,海南国际教育项目,海南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
项目,海口桂林洋教育科技产业园,三亚荔枝沟教育科技产业园区,海南卫生职业学院项目,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东红校区项目,健康、酒店管理等特色民办高职院校等项目。
3文化产业儋州海花岛文化产业综合体,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三亚海棠湾复星亚特兰蒂斯水上主题乐园,海口骑楼老街琼剧会馆,中国游戏数码港,三亚市创意产业园,海口动漫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4体育产业1.推动五源河文体中心、中国足球南方训练基地、国家帆船帆板海口体育训练基地、三亚亚龙湾国家滑水训练基地、五指山国家举重训练基地、文昌铜鼓岭巴西体育城等重大项目建设;2.办好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海南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体育赛事;3.大力发展游艇、潜水、帆船、帆板、冲浪、垂钓、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滨海运动项目,以及房车、自行车、登山、漂流、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51
第十三节加快六类产业园区建设
规范高效运营旅游园区、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临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健康教育园区等六类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引导向关联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平台。推动园区复制自贸区优惠政策,实施园区“准入清单”,逐步实现重点园区建设项目零审批,构建高效运转的园区运行体制。把海南生态软件园、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口美安科技新城作为试点园区,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逐步应用到六类产业园区。
集中布局工业生产。原则上所有工业项目都要进入省级及市县园区。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产业集中于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美安新城高技术园区,装备制造(海洋工程除外)、光伏新能源产业集中于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安新城高技术园区和老城经济开发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油气储备严格限定在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园区。
实行省级园区飞地经济政策。鼓励各市县、各开发区因功能区位不同、资源环境制约、规划或产业配套限制等原因不能在本区域实施的项目到其他省级园区落户建设,促进全省各园区优化资源配臵和项目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聚。鼓励省内园区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采取“飞地经济”政策方式与省外积极合作,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互利共赢。飞入地园区建成项目形成的财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和统计指标由双方按比例分享,“飞地”项目节能减排降碳考核指标按分成比例进行分担。“飞地”项目同等享受飞入地政府出台的园区(开发区)、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增资扩52产、技术改造等各项优惠政策和服务。“飞地”项目优先申报省重点建设项目,优先申报国家和省各类产业资金支持,优先安排省财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先保障年内动工项目的用地指标。加强“飞地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向“飞地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深化“飞地经济”园区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简化行政审批。
专栏14:六类省级产业园区
类型产业园名称地点主导产业方向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千米)至年建设用地面积
旅游园区(6)1海口观澜湖旅游度假区海口集运动、赛事、保健、养生、文化、娱乐、美食、商务为一体的运动文化休闲产业。22..36
2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度假区三亚国际品牌滨海酒店带,世界级游艇休闲社区,会展,医疗健康92.
3三亚邮轮母港三亚邮轮补给、检修等服务、邮轮旅游、旅游地产、商业配套。1.31.3
4三沙海洋旅游三沙
5清水湾旅游度假区陵水旅游地产、商业配套、国际游艇码头、水上运动、滨海休闲度假、会议展览等。21..35
6儋州海花岛旅游度假区儋州滨海度假、文化娱乐、康体疗养、商务会议、主题公园等。7..
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园区(5)
1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生物医药、汽车制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15..46
2海南生态软件园澄迈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海洋科技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等。16.57.
3美安科技新城海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信息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产业等。39..74
4三亚创意产业园三亚创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游艇装备维修、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6
5海南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陵水软件研发、外包服务、IT培训。2.42.4
临空产业园区(2)
1海口美兰临空产业园海口出口加工、保税物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融资租赁等。10..3
2三亚凤凰临空产业园三亚航空、航海运输服务,商务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商品展示交易等。5.75
物流园区(4)
海口综合保税区澄迈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和保税展贸。1..93
美安金马物流园区海口澄迈传统商品物流,国际高端商品仓储与配送、医药物流、奢侈商品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基地。18..86
三亚综合物流园区三亚重点发展服务主城区和外向型现代物流业。1..78
琼中湾岭热带农产品物流园琼中农产品加工转运、流通配送、商贸服务。3.
工业园区(3)
东方工业园区东方油气化工、精细化工、能源、海洋工程装备。46..47
老城经济开发区澄迈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海洋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等。..3
洋浦经济开发区洋浦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油气储备、港航产业。90
健康教育园区(4)
桂林洋教育科技产业园区海口教育、科技创新、培训、产业孵化。12..11
荔枝沟教育科技产业园区三亚教育、科技创新、培训、产业孵化。10.
农垦南平医疗养生产业园区陵水温泉保健、健康养生。9..5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琼海特许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医学美容和抗衰老、医学检测、医学科研、康复疗养。20..5
合计.24平方千米.71平方千米
第五章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优化空间布局实施《海南省总体规划》,按照“统筹陆海发展、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空间布局、高效配臵资源”的思路,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明确海南的主体功能区划,划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形成南北两极带动、东西两翼加快发展、中部生态保育的全省空间格局。(一)生态空间结构。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消耗上限,在生态红线区实施最严格的立法保护,严控各类开发行为,生态管控区实行严格的空间总量和占补平衡刚性控制。生态保护红线区要保持保护面积不减少、区域性质不转换、生态55功能不降低、管理责任不改变。加强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二)开发建设结构。建设“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辐射带动全省;建设琼海、儋州区域中心城市,加快琼东、琼西两翼发展;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为依托,优化全省城镇、旅游度假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形成“日月同辉满天星”的开发建设结构。专栏15:空间功能分区表空间类型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海域)空间比例本岛陆域空间禁止开发区域(一级生态功能区)1533.5%限制开发区域.1%其中:二级生态功能区.5%其他用地.6%重点开发区域.4%其中:城镇功能区.5%乡村功能区.4%旅游度假功能区.9%产业园功能区.5%基础设施功能区.2%其他开发用地.9%陆域合计99%本岛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Ⅰ类红线区.31.45%Ⅱ类红线区..87%Ⅰ、Ⅱ类红线区合计..32%56
第二节完善基础设施“五网”(一)构建陆海空一体化互联互通“路网”加快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绿色的陆海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乘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流通无缝衔接。公路。形成以“田字型”高速公路为主骨架,贯通全岛的国省道为主干线,旅游公路为补充,各市县互联互通,县乡村道深入通达的科学合理公路网格局。建成琼中至乐东、万宁至儋州至洋浦、文昌至博鳌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国省道新改建工程。加快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沿线旅游服务功能。完成自然村道路硬化。铁路及城市轨道。形成以环岛高铁为主骨架,地方专支及特色铁路为补充的铁路网格局。建设海口至湛江高速铁路,实现海南高铁与全国高铁联网;加快推进既有西线铁路三亚至乐东段扩能改造为旅游观光铁路;适时开工建设洋浦支线铁路;研究建设既有西线铁路海口至乐东段电气化改造、马村港新建疏港支线铁路及货运编组站建设、八所港疏港支线铁路改造工程、“海澄文”和“大三亚”城际轨道交通。结合三亚新机场规划建设,研究三亚临空经济区支线铁路。机场。形成海南岛“南北东西、两干两支”的机场布局。建成运营琼海博鳌机场,完成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三亚新机场和儋州机场。通用航空布局合理。港口。以“四方五港”为重点,全力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构建57全省港口“一盘棋”格局。统筹规划全省港口功能布局,促进差异化、协调发展,推进港、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海口港发展成为以集装箱、杂货、陆岛客货运、邮轮为主,兼顾石油化工和南海开发后勤支持保障功能的综合性枢纽港;洋浦港发展成为海南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口岸,海南发展大型临港工业的重要依托;八所港发展成为南海油气加工储运基地,兼顾散杂货和边贸运输;三亚港发展成为邮轮母港和游艇基地;清澜港发展成为服务文昌市经济社会、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和为三沙市生活补给、人员往来提供运输保障的港口。建成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二期工程、海口邮轮母港、海口港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二期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三期散货码头工程等。(二)构筑现代通信“光网”按“一年补短板、三年达先进、五年要领先”的目标,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年,继续实施光网智能岛建设项目,推进全省城区和行政村光纤宽带及4G网络建设,加快全省重点公共场所Wi-Fi建设,基本实现光网、4G全岛全覆盖,重点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年,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扩大宽带速率、光纤宽带和4G用户覆盖率;适时启动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加快数据中心建设,集聚优质应用、内容和信息源,带动高带宽用户成长,力争实现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指标跻身58全国先进行列。~年,进一步提升光网速率、移动宽带速率,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适时启动5G网络建设,加快推广应用。完善海南省“三纵(西线、中线、东线)三横(洋浦—琼海、昌江—万宁、乐东—陵水)”的网格状干线传输光缆网络,建设海口、三亚省级通信枢纽,新建海口—湛江出岛光缆。实行铁塔共建、管廊共享,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率。逐步形成覆盖南海主要海域、陆域、空域的立体化信息基础网络。实现全省重点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包括全省景区游客集散中心、餐饮、购物服务区,三星级及以上酒店大堂,公共交通枢纽候客区,行政服务办事大厅,文化体育场馆公共活动区,会展中心等公共区域,为游客提供快速、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和旅游、农业、民生、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打造数字海南、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智能岛。(三)打造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电网”建设海南智能电网系统。大幅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适应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接入要求,强化配电网架结构,推进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电网系统抗灾能力建设,提供区域间事故支持和备用功能,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计量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业务流程的智能用电系统和双向互动的营销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继续加强海南电网kV主网架结构建设。加快建设跨海联59网二回工程,形成环绕沿海各个负荷中心的kV双环网和核电至海口、儋州至琼海、东方至陵水三条kV双回路输电通道,实现全省“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的电力主网架格局。电源点结构建设。构建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电源结构。适度超前发展高参数高能效清洁煤电,开展“能效电厂”建设示范工程,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对新建电厂采用清洁煤电技术,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或高于气电标准。重点推进海口电厂五期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建设,推进洋浦热电联产工程2台35万千瓦机组建设。安全推进核电项目规划建设,开工建设昌江核电二期2台机组,加强安全通道建设。确保琼中抽水蓄能电站3台20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开工建设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适时建设琼东和三亚燃气调峰电厂。积极利用屋顶、废弃矿区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余热余压发电等项目。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加快建设覆盖全岛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立政府、企业、电力等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全省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通过企业自建或多方合作方式建设以快充为主的城际充换电基础设施,实现全岛高速公路城际充换电站全覆盖,到“十三五”末建成覆盖全省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以海口、三亚为电动汽车试点应用核心示范城市,在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物、60社会公用停车场、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等地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岛。在现有海口龙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运营管理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互联网+电动汽车”建设,创建全省电动汽车与充换电设施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电动汽车快速有序发展。(四)构建覆盖全省“气网”实施“气化海岛”工程。年底前完成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的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形成全省天然气环岛主干网。到年,建成“田字形”供气管道,大幅提高全岛天然气普及率,市县全部纳入全省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通管道气,全省城镇燃气气化率达到98%以上,其中天然气气化率达到57%左右。探索建立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管网和配套加气站点投资建设与运营。适时建设琼粤天然气管线和海南LNG仓储转运中心。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和LNG接收、存储设施建设,鼓励发展企业商业储备,支持天然气生产企业参与调峰,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五)建设全岛协调均衡生态“水网”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臵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水利管理制度等四大体系,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稳步提高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水安全保障综合能力。在缺水问题突出的区域新建一批蓄水、引水等大中型水资源61配臵工程;加快实施海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谋划重要骨干水源之间的跨区域连通工程,建设区域内水系连通工程;继续实施松涛、红岭、大广坝等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热带高效农业水利建设项目,采取“大、中、小、微”等措施并举,新建松涛西干渠、乐亚等大中型灌区,以高标准节水要求全面开展全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实施大江大河、重点中小河流的城镇、农村段防洪工程及沿海12个市县海堤工程建设;推进易涝地区系统治理;继续开展病险水库、水闸出险加固;加大中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能力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价水市场机制,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健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提升水务现代化管理能力。专栏16:重点基础设施十大工程序号重点工程具体项目1公路工程1.“田字型”高速公路。G1琼中至乐东高速公路,G2文博高速公路,G3万宁至洋浦高速公路,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一期扩建工程,海口美兰立交至演丰公路。2.国省干线。定海大桥海口连接线,G什邦线改造工程(白沙出口路),S天新线改造工程,G天涯至崖城段旅游化改造。3.交通枢纽工程。三亚汽车客运总站,新海港综合客运枢纽,海口美兰机场综合客运枢纽,三亚凤凰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4.旅游公路。定安南丽湖环湖旅游公路,陵水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路,海口江东大道(二期)滨海旅游公路,乐东滨海旅游公路,儋州滨海旅游公路,澄迈滨海旅游公路,东方滨海旅游公路等。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1.规划建设项目:海口至湛江高铁项目,既有西线扩能改造(三亚至乐东段旅游铁路一期),环岛高速铁路海棠湾站增建工程,适时建设洋浦支线,三亚城市轨道交通。2.规划研究项目:既有西线电气化改造(海口至乐东段货运铁路),三亚临空经济区支线铁路,海口城市轨道交通等,“海澄文”、“大三亚”和那大—滨海新区城际轨道交通。3机场工程海口美兰机场二期扩建,三亚凤凰机场三期改扩建,琼海博鳌机场,三亚新机场,儋州机场,通用机场。4港口工程加快建设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二期工程,海口邮轮始发港,海口港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二期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三期散货码头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扩建三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华信洋浦石油储备基地项目二三期工程配套码头工程,华能洋浦热电联产工程配套码头工程。5光网工程1.海南电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海南城市、乡村地区进行光网覆盖、铜缆接入改造、4G网络覆盖和Wi-Fi网络建设,新建一条出省光缆,提高出省带宽。2.海南移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全岛4G网络覆盖、光纤网络覆盖、Wi-Fi网络、数字化项目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3.海南联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全省光网、4G、Wi-Fi等网络覆盖建设,建设联通云计算中心及16个市县数据中心。4.海南铁塔全省基站铁塔建设项目。在全省进行移动通信基站站址铁塔及配套设施建设,满足4G移动宽带覆盖的全部需求。5.民资企业接入网改造建设项目。引入民间资本,按光纤到户建设标准,对全省城乡末端接入网进行改造、建设。6电网工程加快推进跨海联网二回工程。建设35千伏及以上电网共计新建及改扩建变电站座,新增变电容量万千伏安,新建及改造线路长度公里,其中,新增kV变电站13座,变电容量万千瓦,改扩建kV变电站9座,新增容量万千瓦,新建及改造kV线路约公里。7电源工程昌江核电一期2号机组及二期2台机组,琼中抽水蓄能电站3台20万千瓦机组,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4台30万千瓦机组,澄迈老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华能南山电厂三联供工程,洋浦热电联产工程2台35万千瓦机组,海口电厂五期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东方、万宁、屯昌等市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昌江、万宁、临高等市县生物质发电等。8气网工程琼粤天然气管线项目,环岛管网文昌—琼海—三亚输气管道工程,海南LNG仓储转运中心项目,儋州—岭门输气管道工程,岭门—老城输气管道工程,岭门—万宁输气管道工程,岭门—南山输气管道工程,南山—东方输气管道工程,东方—儋州输气管道工程,澄迈支线,定安支线,保亭支线,白沙支线,汽车加气站,船用LNG加注站,城市加气门站以及各市县城镇燃气管网。水网工程1.重大水利工程。推进红岭灌区工程、南渡江引水工程、迈湾水利枢纽工程、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2.水系连通工程。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谋划重要骨干水源之间的跨区域连通工程,建设区域内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三亚中心城区等水系连通工程。3.热带现代农业水利建设。重点实施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区;推广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水源工程。按照城镇双水源保证的高水平供水要求,建设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和引调水工程,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建设。5.防洪减灾工程。开展三大河流干流、重要中小河流和城镇、农村段防洪工程及沿海12个市县海堤工程建设;加强沿江、沿河等易灾地区防洪楼建设;推进涝区系统治理;继续开展病库病闸除险加固;加大中部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能力建设。6.行业能力建设。建设“互联网+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着力搭建全省防灾大数据中心。10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开展海口、三亚等各市县地下综合管廊改造工程,重点建设一批海口、三亚、儋州等城市停车场。第三节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建设
(一)建设“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以资源利用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配套政策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为重点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海口市,突出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发展旅游、金融、会展、商务、购物、教育、医疗健康、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和低碳制造业。充分利用美兰机场航运中心、空港保税区对海口市江东组团的带动作用,实现对文昌木兰湾新区的辐射;充分发挥海口市长流组团包括美安科技新城、秀英港西迁的带动作用,更好与64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发展良性互动。积极争取设立“海澄文”国家新区,进一步放大“海澄文”一体化对全省的带动支撑作用。澄迈、文昌、定安、屯昌等卫星城镇做好产业承接,推动互联网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房地产、休闲度假、热带高效农业、绿色建筑产业、康体养生产业等优势产业。到年,“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全省50%以上。构建“滨海同城化地区+卫星城+特色产业小镇+美丽乡村”的“海澄文”城镇空间一体化布局。以海口滨海地区、老城、木兰为重点建设滨海同城化地区,以文昌、澄迈、定安、屯昌县城为卫星城,以云龙镇、演丰镇、永兴镇、福山镇、铺前镇、龙门镇、黄竹镇等为特色产业小镇,依托交通区位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加强同城化地区的资源、能源、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标准建设与共建共享。完善海文高速与海口绕城高速公路的连接,加快完善文昌—海口—澄迈滨海旅游公路体系;整合区内港口岸线资源,提升海口枢纽港的核心竞争力;合理布局邮轮游艇码头以及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场),探索开通琼北水上巴士和空中的士。支持海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推进海口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扩展到同城化地区。
(二)建设“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强化高端旅游、精品度假,全方位对旅游要素和旅游设施进行国际化改造,促进先行达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际标准,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示范区和国65家全域化旅游示范区。做精做美三亚市,重点提升邮轮游艇、健康医疗、高端海洋度假、免税购物、会议会展等产业功能,努力把三亚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和服务功能一流、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世界级旅游城市。陵水依托清水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吊罗山等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升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水平,构建以旅游度假、雨林养生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乐东依托龙栖湾、龙腾湾、龙沐湾、莺歌海、尖峰岭等旅游区,增加旅游产品布局,突出以国际化娱乐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适时推动海洋旅游发展。保亭依托千古温泉、热带雨林、乡村风光、南药等自然生态资源和呀诺达、槟榔谷等旅游景区,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构建以健康养生为核心,以旅游温泉、医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到年,“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全省25%以上。构建“滨海城镇+度假湾区+特色产业小镇+美丽乡村”的“大三亚”城镇空间一体化布局。以三亚中心城区、乐东九所镇、乐东抱由镇、陵水椰林镇、保亭保城镇、保亭三道镇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形成对地区的综合支撑;以海棠湾、亚龙湾、三亚湾、大东海、红塘湾、崖州湾、清水湾、香水湾、黎安港、土福湾、龙沐湾、龙栖湾、龙腾湾、莺歌海等海湾为重点,发展高端精品滨海旅游;大力发展保亭、乐东、陵水热带山地森林旅游,打造海南最美风情小镇和最美乡村。提升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建立环岛高速铁路、滨海旅游公路、山地旅游公路、特色旅游轨道交通系66统无缝衔接的滨海一线旅游交通体系。合理布局邮轮游艇帆船码头以及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场),探索开通琼南水上巴士、低空飞行旅游线和空中的士,连接“大三亚”各市县和海湾、山区。支持三亚“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城”(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第四节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为省域中心城市,以儋州、琼海为东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推进万宁市区、临高县城、东方市区、昌江县城、琼中县城、屯昌县城、定安县城、五指山市区、白沙县城县域中心镇建设,推进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形成“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产业小镇”四个规模等级构成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强化城市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城市修补工作,推进以县域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风貌体系建设,促进县域中心城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基础设施提升以及城市综合管理升级。推进儋州、琼海、文昌、海口演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全部常住人口。推进城镇发展与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按照“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管控要求,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山67体、水系、林地等自然要素的关系。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防灾能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小镇。围绕热带特色农业、旅游、互联网、渔业、民俗文化、物流等产业,高水平打造个特色产业小镇,作为推进海南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载体,实现一镇一品。专栏17: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序号小镇类型小镇名单1旅游小镇海口:红旗花卉风情小镇三亚:亚龙湾玫瑰风情小镇,天涯小鱼温泉小镇,龙海创客小镇,林旺旅游服务小镇,龙江手工创艺小镇儋州:兰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中和东坡文化风情小镇,光村雪茄风情小镇,八一军垦风情小镇文昌:东郊椰林小镇,会文佛珠小镇,航天龙楼小镇,铺前民国骑楼旅游小镇琼海:万泉水乡风情小镇,中原南洋风情小镇,博鳌小镇万宁:东澳燕窝小镇五指山:水满雨林茶园风情小镇东方:大田乡村休闲游小镇,板桥国际文化小镇,新龙妈祖文化小镇;定安:龙门富硒冷泉小镇,龙湖道家文化小镇,翰林富硒香米·红色旅游小镇,仙沟美食·物流小镇屯昌:新兴旅游和健康养生小镇澄迈:大丰归侨文化小镇,福山咖啡文化小镇临高:多文桑蚕小镇昌江:昌化古城文化小镇,七叉木棉雨林小镇乐东:尖峰热带雨林小镇,九所养生度假小镇陵水:光坡休闲农业风情小镇白沙:七坊养生度假温泉小镇,金波山水度假休闲小镇,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琼中:长征乡村旅游小镇,上安温泉旅游小镇保亭:三道雨林黎苗小镇,新政旅游风情小镇农垦:南田温泉度假小镇,南平温泉养生小镇,五指山黎苗文化小镇,南岛山地度假小镇热带特色农业小镇海口:三门坡荔枝风情小镇,大坡胡椒风情小镇,大致坡农贸物流小镇三亚:天涯兰花风情小镇,海棠水稻公园小镇儋州:王五现代物流小镇,南丰特色生态农业小镇文昌:锦山渔牧特色小镇,潭牛文昌鸡美食小镇琼海:大路农耕文化小镇,塔洋古邑风情小镇,长坡椰韵风情小镇;定安:黄竹果园小镇屯昌:枫木冬季瓜菜小镇,西昌特色养殖小镇,南坤(中坤)油茶小镇,坡心农业公园小镇澄迈:桥头琼台农业小镇,瑞溪农业公园小镇,文儒生态农牧业小镇,加乐沉香小镇临高:博厚乡村旅游花卉小镇,调楼渔业风情小镇昌江:十月田生态农业小镇乐东:千家农产品物流小镇陵水:英州种业小镇白沙:邦溪农产品加工小镇,青松南药风情小镇3黎苗文化小镇三亚:青田黎族苗族风情小镇琼海:会山黎苗风情小镇东方:东河黎锦文化小镇陵水:黎安海风小镇琼中:黎母文化小镇,红毛奔格内旅游小镇4渔业小镇、渔业和旅游小镇儋州:白马井古渔港风情小镇临高:新盈渔家风情小镇,加来冬季瓜菜小镇昌江:海尾湿地渔家小镇琼海:潭门南海风情小镇万宁:和乐龙舟渔家小镇5互联网小镇、互联网和旅游小镇海口:演丰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风情小镇,甲子猫眼互联网小镇,石山互联网农业、火山风情旅游小镇儋州:木棠互联网创艺小镇万宁:龙滚侨乡小镇澄迈:老城生态软件园小镇6商贸、物流小镇海口:云龙工贸服务小镇乐东:黄流服务小镇琼中:湾岭农贸物流小镇7农业和旅游小镇海口:旧州古韵风情小镇、新坡民俗文化旅游小镇五指山:毛阳红色田园风光小镇万宁:兴隆东南亚风情小镇屯昌:乌坡南药养生风情小镇(二)合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研究村庄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措施,提出村庄产业发69展的类型、方向和具体措施。重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合力建设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海南深度游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有效整合涉农资金,按照“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严禁大拆大建、砍树毁林、填湖填河填湾,传承历史文化和耕读文明,保护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落,延续村庄山、水、田、林、路的自然格局,引导乡村就地美化提升。不断完善水、路、电、讯、气、房和优美环境“七到农家”工程。加强华侨南洋风格、少数民族村落、古镇古村和海岛特色居民保护,传承海南乡村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专项治理。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升级改造和巩固提高现有农村供水设施,因地制宜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到年,全省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通过国家达标验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工业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利用处臵率达到95%。有序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居民用电问题,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积极推进沼气发展,推广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