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肩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双重政策试点使命,需超前系统谋划、创新顶层设计,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更好地与“一区一港”政策创新实现优势叠加和功能协同,助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超前谋划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文|刘长俭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简称“一区一港”)。纵观国内外,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均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加坡、中国香港、迪拜等世界著名国际航运中心也成为自由贸易港政策创新的重要依托。海南省肩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双重政策试点使命,国内独一无二,需超前系统谋划、创新顶层设计,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更好地与“一区一港”政策创新实现优势叠加和功能协同,助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一、建设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是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重要战略举措
《指导意见》提出,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使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第一步,在海南全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其现行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第二步,探索实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建设时序安排:到年,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到年,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年,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指导意见》对港口资源整合、航运设施建设、航运开放、航运交易所设立等提出明确要求。《指导意见》指出: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重点支持海口、洋浦港做优做强;加快完善海南的维权、航运、渔业等重点基础设施;推进航运逐步开放;支持依法合规在海南设立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等交易场所;建设国家战略能源储备基地;深化琼州海峡合作,推进港航、旅游协同发展;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推动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
《指导意见》对邮轮游艇发展等提出明确要求。《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海南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支持三亚等邮轮港口开展公海游航线试点,加快三亚向邮轮母港方向发展;放宽游艇旅游管制;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稳步开放海岛游;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
《指导意见》为建设海南航运中心提供了方向指导。《指导意见》提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落实《指导意见》,需要深度融入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系统谋划设施建设、服务要素集聚和政策制度创新,不断提高航运中心对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更好支撑海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建设,以航运中心建设为抓手,助力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二、建设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是放大“一区一港”政策优势,实现功能叠加和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
一是国际航运中心将是“一区一港”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一区一港”建设主要是在贸易、投资、金融、人员流动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在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方面加大先行探索,形成对接国际标准、市场化、国际化、高效化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是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很多需要依托国际航运中心这个载体得以具体开展和先行试验。
二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内涵丰富,既包括港航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航运中心建设中,口岸通关环境的改善涉及口岸监管政策创新,航运改革和政策创新需要口岸、财税、金融等政策创新,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航运衍生品交易等需要金融监管等政策创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做强海南港航硬件保障能力的同时,迫切需要“一区一港”政策和制度创新的支持和突破。
三是“一区一港”与国际航运中心同步建设,相互促进,符合国际一般规律。新加坡、中国香港、迪拜等世界著名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得益于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同时,航运中心建设带来的大量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又为自由贸易港政策创新提供直接载体和试验对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分别成为上海、辽宁、天津、福建、湖北、重庆等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三、海南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
一是具备了良好的运输和经济产业基础。海南省港口运输规模不断提升: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亿t,外贸吞吐量万t,与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2倍和56倍;集装箱吞吐量完成万TEU,与年相比,增长了倍。三亚港接待邮轮高峰达艘次。全省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50个,形成北有海口港,西有洋浦港、八所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格局。以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为主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开启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直接腹地经济规模快速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全省GDP由年57亿元增长到年的亿元,增长了78倍;人均GDP由年的元增长到年的4.8万元,增长了52倍。外贸额从年的6亿美元增长到年的亿美元,增长了16.3倍。现代物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低碳制造、油气、热带高效农业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也是未来海南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将为航运中心的基础物流运输,特别是邮轮、集装箱发展,以及航运金融创新等提供支撑。同时,面向东南亚、东北亚等航运市场的需求潜力也十分巨大,增长迅速。
二是具备国内其他航运中心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首先,政策创新优势突出。目前,上海、天津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均实施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而海南航运中心建设有“一区一港”政策创新优势叠加。其次,区域优势独特。海南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国家战略区域紧密相邻,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海上战略支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再次,后发优势明显。国内上海、天津等航运中心建设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可为海南航运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最后,上述航运中心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航运改革探索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创新。海南建设航运中心可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努力实现直线赶超、剑指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
四、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指导意见》,立足中国国情,基于海南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载体建设,重点建设特色物流集散、邮轮综合运营、船舶综合服务、服务要素集聚、航运交易定价五大基地,探索“一区一港一中心(指航运中心)”协同发展模式,放大政策优势,形成叠加效应,为打造中国特色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海南样本,更好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航运中心建设为抓手,为把海南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和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贡献积极力量。
2.关键原则
坚持中国国情、海南特色。充分立足我国国情、制度特色,充分立足海南发展实际,充分借鉴国际先进航运中心建设经验,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本地化移植和创新。
坚持系统谋划、分期实施。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框架体系,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逐步探索。
坚持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打造海南特色国际航运中心,与香港、上海等国际航运中心形成错位发展,共同提升中国特色国际航运中心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需着力推进五大特色基地建设
1.打造以生活消费品、低碳制造业产品等为主的特色物流集散基地
依托海南特色的热带高效农业产品运输需求,重点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天然橡胶、水产品等专业化特色物流,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依托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国外生活消费品进口等集装箱业务。依托低碳制造、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全程门到门集装箱物流业务。依托会展、医疗健康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会展设备、装备、会展产品、健康器具等特种设备全程物流业务。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吸引东南亚等周边区域相关物流业务在海南中转、集散。依托海口港和洋浦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推进互联网+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智慧物流发展。针对东南亚部分国家单航次物流规模小的特点,研究以海南港口为枢纽,以小船、高频直达集装箱快线运输为主要特色的零担、小批量的国际集装箱中转集散模式,更好服务我国、东南亚、东北亚等区域间的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化的集装箱运输需求。最终打造成背靠华南腹地、面向东南亚,以低碳制造品、生活消费品等为主要构成的特色物流集散基地。
2.打造以服务跨国邮轮航线为重点的国际邮轮综合运营服务基地
邮轮游艇服务业是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以三亚为核心、以海口港为补充的南北邮轮运输格局,不断丰富邮轮航线航班,立足海南和中国大陆,辐射全球,以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为契机,吸引国际客源。依托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等丰富独特的海岛资源,重点谋划拓展海岛邮轮航线,辐射全国邮轮旅客资源,打造邮轮旅游新亮点。依托海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超前谋划邮轮公海游试点,在政策上寻求新突破。探索海南岛与国内主要邮轮港口间的沿海邮轮航线,丰富邮轮旅游业态。积极开辟始发港、挂靠港邮轮航线,提高航线密度,形成规模集群优势。加强空港海港联动,在人员签证、进出监管等方面形成政策协同。高标准建设邮轮、游艇、帆船港口和码头,完善停泊设施,加强码头辅助设施建设,包括邮轮码头“一关三检”、购物、餐饮、住宿、物料供应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等。强化邮轮食品供应等配套服务,依托现有的免税购物、免签等优惠政策,以及将要探索实施的娱乐、演艺、文化等政策创新,丰富邮轮服务内容,弘扬中国航海文化,延伸邮轮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邮轮经济,进一步助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3.打造以维修保养、燃物料供应等基础服务为重点的船舶综合服务基地
留得住船舶方能吸引物流的进一步积聚。目前,国际航行船舶很多是在我国沿海港口卸货,新加坡港维修保养、加油、补给物料。船舶基础服务水平薄弱、服务能力缺失,在流失了大量船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部分国际中转货物份额。需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政策创新,在海关监管、税收、资金结算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加大食品物料保税仓、船舶零配件保税库等建设,重点提升船舶维修、保养、燃物料供应、船员服务等功能。上述服务能力的提升,可进一步促进船舶拆解、融资、交易、经纪、管理等航运服务要素的回流和集群发展。建议以新加坡为直接对标对象,借鉴新加坡航运中心经验做法,形成有竞争力的服务,吸引全球服务要素资源集聚海南。同时,要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求,在重要物料供应、重要物资补给、重要军事装备维修、保养、组装,以及人员服务等方面,切实做好设施共享共用和功能集成。
4.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基地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集群发展是航运中心提升服务能力、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关键。结合海南特色实际,谋划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航运信息等现代服务要素发展。以离岸金融政策创新为切入点,重点谋划航运融资、船舶融资、融资租赁等业务发展,试点建设航运金融离岸中心。积极拓展航运交易、航运信息、航运经纪等服务功能,打造面向东南亚为重点的航运信息中心、航运交易中心、航运定价中心。进一步探索航运衍生品交易、期货交易、指数交易等金融创新业务,进一步激发航运市场活跃度和创新活力。航运服务要素绝大多数具有全球流动性和竞争性,市场化程度高,对政策的敏感度高。吸引要素集聚,关键靠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
5.打造以能源、大宗商品为重点的市场交易价格基地
依托洋浦港油品储运设施基础,继续做强做大洋浦港油品运输和中转规模,以洋浦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为基础,以橡胶、胡椒、油品等货类交易为起步,研究设立海南国际能源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所,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完善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完善交易、结算、仓储、物流、金融等功能,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功能,打造若干市场交易指数,以市场交易带动物流中转、储备、运输规模的提升。探索能源、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功能,进一步形成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拓展套期保值等衍生服务,逐步形成国际能源、大宗商品的价格中心。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战略能源储备功能,为我国舰船、航空航天、深海远洋装备等物料的安全可靠供应提供全天候保障,保障我国海洋维权需要,支撑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军事强国建设。
6.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近期需尽快启动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航运政策创新和改革试点。结合海南实际,研究复制推广国内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推行的航运相关政策,重点研究在外资设立企业的股比、经营范围要求等方面进一步放宽,研究沿海捎带、起运港退税、国际集装箱中转集拼等政策在海南的可行性及效果,争取在货物分类监管、口岸通关政策、检验检疫等方面进一步创新。
二是研究编制中国特色(海南)航运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参照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等经验做法,省部联合尽快研究编制实施方案上报国务院,为后续航运中心规划、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
三是继续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尽快形成布局完善、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全省港口一盘棋发展格局。推进以海南、洋浦港为枢纽的物流港建设,以三亚、海南为重点的邮轮母港建设,形成各具特色、保障有力的港航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为航运中心建设打好基础。
四是加快培育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港口企业集团,统筹全省港口资源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努力打造成为航运中心建设的旗舰企业。借鉴上海、迪拜、新加坡等国际港务集团经验,强化与世界一流航运企业合作,加大与深耕东南亚市场的民营企业合作,增强发展合力。稳步推进港口企业区域化、国际化步伐,提升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提升海南航运中心在东南亚区域的枢纽地位。
五是研究编制能源、大宗商品、航运等专业性交易所设立方案,尽快启动建设、投入运营,形成吸引现代航运服务要素集群发展的基础依托,逐步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政策建议
《指导意见》明确,中央有关部门根据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实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港政策需要,及时向海南省下放相关管理权限,给予充分的改革自主权。建议海南省抢抓机遇、立刻行动、总体部署、分期见效。一是加大与国家发展改革、海关、商务、税务、金融、交通等部门沟通,在航运改革、航运金融、船舶供油、邮轮经济、衍生品交易、口岸通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率先突破。二是尽快同步启动相关专题政策创新的细化、深化研究,为政策的后续实施、过程评估、风险防控等做足政策储备和应急预案。三是成立中国特色(海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智库联盟,集聚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航运中心建设建言献策。四是策划全球性的有关航运中心或自由贸易港建设方面的定期论坛或年会,逐步扩大影响力和增强话语权。
本文刊发于《中国港口》杂志年第七期
欢迎订阅《中国港口》杂志
《中国港口》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中国港口协会主办
水路运输类中文核心期刊、入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U|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X
刘长俭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