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上市张勇的温情与冷酷8号楼工作室/出品梁超/文两年前,张勇第一次在港交所敲锣的时候,并未吸引如此多的媒体目光。当时,海底捞的全资子公司颐海国际上市,被外界认为是海底捞上市的前哨。两年之后的9月26日,张勇在港交所再次敲锣。锣声落下,海底捞正式在香港上市。这个出生于四川简阳的70后,经历了20多年奋斗,最终站在了名利场的中央。“五年以后,海底捞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不行了,管理跟不上,肯定完蛋。第二种可能性是活下来,那五年后一定面临国际化的问题”,年时,张勇如是说。五年过去了,海底捞没有完蛋,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还很好,并且确如张勇所言,走上了通往国际化的道路:去港交所上市了。据海底捞9月24日公告,此次将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发售价每股17.80港元;每手股,申购一手需1.78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由于9月25日香港放假一天,因此海底捞的暗盘市场在9月24日已开始交易并已涨了不少。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17.80港元涨1.46港元,涨8.20%。每手股,不计手续费,每手赚港元。24年间,海底捞从寻常街头一锅热腾腾的火锅成长为搅动资本市场的头牌中式餐饮企业,张勇功不可没。元四张桌子白手起家年,海底捞24岁,算起来,它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简阳是张勇的老家,也是四川省农业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经济并不发达。张勇的家庭也不富裕,童年时恰逢物资匮乏期,他印象最深的回忆几乎都与之相关。少年时期的张勇,并不爱读书,初中毕业之后在父母的要求下进了简阳一所包分配的技校学电焊。不过在技校,他结识了人生的好朋友,也是他后来的创业伙伴——施永宏。年,张勇毕业后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彼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浪潮正在激烈涌动,不少人辞去铁饭碗“下海”,幸运者们则成了中国的第一批“万元户”。看到别人发财,张勇也开始渴望外面的世界,他不再满足每个月93.5元的工资,寻找做生意的机会,他倒腾过违法的“博彩机”,结果钱被人骗去了,生意不疾而终。之后倒卖过汽油,也失败了。两次赚快钱失败的经历,让张勇意识到,“我这样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没有背景,还不认命的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别怕辛苦,别怕伺候别人。”于是在工作之余,张勇开始做起了麻辣烫的生意。两年之后,年3月20日,张勇跟女友舒萍,以及施永宏及其女友李海燕,四个人凑齐块,打了四张火锅桌,开起了火锅店——海底捞的第一家店。四个人都不是做餐饮出身,海底捞的口味自然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张勇承认,海底捞从创立之初,就不是靠味道取胜的,“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赔笑脸……这也算歪打正着,因为火锅相对于其他餐饮,品质的差别不大,因此服务就特别容易成为竞争中的差异性手段。”而关于海底捞“变态”服务的开端,年的《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有过描述:“开办火锅店初期,一天,当地相熟的干部下乡回来,到店里吃火锅。张勇发现他鞋很脏,便安排一个伙计给他擦了擦。这个小小举动让客人很感动,从此,海底捞便有了给客人免费擦鞋的服务。一位住在海底捞楼上的大姐,吃火锅时夸海底捞的一种辣酱好吃。第二天张勇把一瓶辣酱送到她家里,并告诉她以后要吃海底捞随时送来”。这样的服务,也让海底捞逐渐在简阳做出了名气,也招揽了不少回头客。年,张勇决定让海底捞“走出去”,第一站选在了西安。而后从西安到郑州再到北京、上海……海底捞的火锅版图不断扩张。截至上市前,海底捞拥有及经营的餐厅数量已经达到了家,包括中国内地的家餐厅以及24家位于台湾、香港及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的餐厅。而根据此次招股书,至今年年底,海底捞将开设~家新店,此次募集的资金60%将用于门店扩充。“家文化”管理模式与资本家北大教授黄铁鹰曾在《海底捞你学不会》提到,在张勇的管理理念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一是“员工是一个一个吸引的”。在海底捞,“抓”靠的是服务,“吸引”靠的是家文化式的管理。黄铁鹰在书中有这样的记录:18岁的杨小丽为了还债,当时在海底捞当服务员,一个月块工资。临近过年,家中债主上门,妈妈让她先借元应急。张勇知道后,借了元给杨小丽,并且表示:这债由公司还了。“从此,我就把海底捞当家了,谁要敢损害公司的利益,我就跟他拼命”。杨小丽也成为海底捞日后发展的一员猛将:19岁成为海底捞第一家店的经理,21岁海底捞去西安开店,她被张勇派去独立管理西安店。除此之外,海底捞在员工培训、住宿方面也非常舍得下功夫。海底捞规定;必须给员工租小区房,不能是地下室;空调热水、电视电话、电脑网络要配齐;宿舍距店面步行不能超过20分钟;夫妻都在海底捞的,要尽量提供单间房;宿舍还要专门配保洁阿姨。此外,张勇也曾提过,每年过春节,会给员工的父母发红包,让员工邮寄回家。“家文化”成为海底捞“变态”服务的重要支撑。但上市之后,海底捞的温情管理文化能否适应资本市场的更为严苛的监督与审查,也是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