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全天交易额为.17亿元人民币,其中移动端交易额占比68%。而在11日11时50分,交易额就超过亿元人民币,打破年“双十一”全天交易额纪录。截止至12日24:00,各大快递企业已经完成2.13亿“双十一”当天订单的揽收,这意味着46%的包裹已经上路。揽收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快递公司能力提升了近一倍。
中投顾问中心董事、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当所有人都在猜测今年“双十一”又将产生怎样爆发性数字时,马云却仍在担忧物流问题。的确如此,物流是阿里巴巴最大的痛点,也是京东PK阿里手上最大底牌。缺乏独立物流体系的阿里投资50亿成立菜鸟网络公司,但明眼人都知道,菜鸟不是物流公司,只是产品调配的指挥官,它的现实意义并不大。根据木桶效应,阿里的物流“短板”决定了其未来发展形势并不明朗。
菜鸟现实意义不大
成立菜鸟,是阿里进军物流地产的标志,可见阿里也开始逐步感受到物流配送的重要性。然而阿里并没有参照京东组建自家的物流团队,而是采用第四方物流模式实现产品的物流配送。说到第四方物流,即菜鸟通过天网(线上数据)和地网(线下仓储)的整合,对后台电商和物流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将数据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共享,实现资源的提前调配,但最终仍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产品配送。这就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菜鸟无法压缩商家发货时间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时间,而这两大环节才是决定物流快慢的关键因素。虽然菜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物流拥堵,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物流配送情况,也没有改变最终快递员的服务质量。
受制于第三方
阿里入股百世汇通和圆通,民营快递自发分为了两大阵营,一个是阿里系,一个是非阿里系,中通不在这两大阵营中。在接受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华平资本的投资后,中通一度晋升为民营快递一哥地位。即使阿里拥有阿里系快递,中通的力量也绝不可小觑。在“双十一”活动中,阿里系的快递企业突破了万包裹,非阿里系突破了将近万包裹,中通突破了万。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比较可以看出,阿里的物流体系力量并不强,这也说明了,即使四通一达都在用菜鸟的电子面单,但是阿里对物流配送环节掌控能力仍较弱,尤其是当阿里与快递企业发生业务竞争时,阿里将面临严峻的市场情况。此外,中通或非阿里系快递企业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后,若向上延伸产业链,对阿里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菜鸟圈地引发竞争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李方庭指出,年京东申通因矛盾凸显,正式“分手”。分手原因主要是因为京东自建配送体系与申通产生竞争。电商物流把“肉”吃了,再把骨头扔给快递公司,传统快递公司自然撂挑子不干。从这一案例可知,当电商和快递行业共享盈利,并同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时,两者是最坦诚相待的合作伙伴。然而菜鸟圈地似乎并没有遵循这个逻辑。阿里打着不做物流的幌子,却大肆低价拿地,自建仓储,说是为布局菜鸟的“天网+地网”,其实就是菜鸟“黄了”后的备用方案。利用自建的仓储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阿里这一算盘打的叫个精明,然而谁也不是傻子。快递企业虽然表面上附和阿里共同打造“菜鸟网络”,但是背地里却各怀鬼胎,先后陆续启动“电商仓配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争先在全国各地购买、租用仓储资源。可见,菜鸟圈地让快递企业倍感经营压力,尤其是当菜鸟失败,阿里着手构建自家物流体系,并将脏活、累活、不赚钱活丢给快递企业时,电商快递分手戏码或将再次上演,而那时没有自建物流根基的阿里就不会像京东那么洒脱“分手”了。
来源
中国投资咨询网
作者
李方庭
wlzhang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