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
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城市能级水平体现城市价值,决定城市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必须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当前,全市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心无旁骛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成都,许你一个美好未来
未来的成都
将成为五中心一枢纽
潜力不可限量
西部经济中心
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
力争到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
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
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重点支持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
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
大力支持五大优势产业
领先发展、规模发展
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
同时,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
西部科技中心
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
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
企业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
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成都将——
▽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
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服务机构
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
提升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
▽
引导高能级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在蓉设立分支机构
加快在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集群
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
▽
强化专业化、市场化、系统化服务
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
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发展
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
打造数据中心、工业设计、行业认证、成果转移转化等
高新技术服务公共平台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蓉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
▽
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
标杆企业、领军企业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支持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基地
有效激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
西部金融中心
年金融业增加值亿元,占GDP的11.4%
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4万亿元、2.7万亿元
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居第五位
在“中国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居第三位
但这些,远远不够
在未来,成都将——
▽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推动沪深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中心
做强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
强化上市培育、项目路演、融资对接服务
力争年企业直接融资率达60%以上
大力发展金融总部,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
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蓉设立分行、结算中心、
资产管理中心等区域性、功能性总部
形成资金积聚效应
▽
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创业投资体系
强化创投融资服务
▽
加快培育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组织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西部文创中心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将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大力提升文创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
力争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
▽
推动文创产业和制造业、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
开发实施一批兼具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文创融合示范项目
构建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
要把文创产业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变生活方式、
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精心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
合理布局一批文创示范园区、文创空间、文创社区(小镇)
实现文创产业发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同步推进
▽
着力打造时尚体验、购物娱乐、美食品鉴等多元一体的文化商业集聚区
鼓励传统商业企业引入特色文化、强化创意设计
擦亮“老字号”金字品牌
打造更多具有时代感的“良品美器”
▽
积极探索旅游观光、娱乐休闲、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
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成都地处西南内陆,对外开放起步较晚
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成都已从内陆腹地变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
现在的成都也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
到法兰克福只需10小时,比京沪广深少2小时
▽
接下来成都将积极主动运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
坚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
全方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充分发挥驻蓉领事馆和国际友城在中西部领先优势
搭建更多境外投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构建经贸机构合作伙伴网络
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充分利用家在蓉落户的世界强企业资源
深入研判其全球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趋势
争取将更多驻蓉机构升级为
区域总部、功能总部或研发总部
大力开展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
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建设
吸引协作配套企业汇聚成都
▽
用足“两港”资源,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城市
成都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将形成“一市两场”格局
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万吨
成都国际铁路港远期设计
吞吐能力达万标箱、万吨散货
蓉欧班列已联接国内11座城市和欧洲、中亚腹地
▽
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依托在蓉央企、外企
支持优势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
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
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
加快“成都智造”“成都服务”走出去步伐
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将着眼建设国际性的生产要素配送中心
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
▽
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
南向开放地区贸易合作
大力发展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货物贸易和
以成都为承载平台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
联合建设海外仓和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网络平台
将“成都造”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
加快推进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综合试点
引进培育优质供应链管理企业
以供应链带动产业链重构和价值链提升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整合
巩固优势制造业供应链高地
推动物流业与信息产业整合
鼓励第四方物流和智慧供应链发展
推动物流业与金融业整合
设立供应链金融交易平台和产业基金
努力将成都打造为“一带一路”
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和管理枢纽
来源:成都日报、成都发布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