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以京东物流为切入点,探讨中美两国

治疗白癜风的最新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6/5959473.html

点击蓝字

  

2、电商履约:仓配与快递模式的差异

快递网络是收派体系,而仓配网络是分发体系。仓配模式对货流预测和库存管理的要求更高,但终端运距较短,时效性更优。快递模式不需要多地库存,全国任一点即收即发,时效与成本取决于端到端的运距与密度。

差异1:网络结构与基础设施不同。

快递网络是收派体系,而仓配网络是分发体系。仓配网络中,履约中心承担收件功能,批量接收整包货物后再一级一级向下分发,末端网点主要负责派送;其中,仓库是主要节点,具备存储功能。

快递网络则拥有密集的收件端网点,从网点运至转运中心进行分拣后,将包裹分发至末端网点;其中,转运中心是主要节点,仅承担分拣任务,没有存储功能。

差异2:对货流预测的需求不同。仓配模式对货流预测的要求更高。

在仓配模式下,当消费者下单时,商品从距离消费者约-公里范围的前置仓发出,所以需要提前预测货物流向,将货物分配至距离目标消费者更近的仓库中。

在快递模式下,消费者下单后,全国任一网点即收即发,不需要提前预测货流,可实现工厂以外的零库存。

差异3:时效不同。仓配模式时效性更优。

仓配模式直接从消费者附近发货,时效性更优、确定性更强;而快递模式的时效取决于运距与交通工具选择。

仓配与快递模式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收件端的集中度与运距长度。

基于对两种物流模式的理解,收件端越集中,运距越长,仓配模式的优势越大;反之,则快递模式更具性价比。

  

3、经济地理决定物流模式

中美不同的经济地理结构决定了各自适配的物流模式。

  

美国收件端集中、运距长,仓配模式较优;中国收件端分散,运距较短,快递成为电商履约主流模式。主流模式由经济地理决定,规模经济下,主流物流模式将实现自我加强。

  

3.1美国经济地理:收件端集中,产销地运距长

  

美国消费品制造业大量外包。

  

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将低端制造业生产转移至亚洲等低成本地区,制造业进出口差额持续扩大,年美国制造业贸易逆差达9,亿美元。

  

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外包红利下,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年中国制造业贸易顺差已突破1,亿美元。

  

大量消费品需从美国西海岸运送至东海岸。

  

美国从亚洲进口的大量消费品,经过海运从亚洲穿过太平洋,在美国西海岸登陆美国市场。而东部沿海是美国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较高的区域,大量消费品需从西海岸运输到东海岸,其间运距长达4,-5,公里,是中国北京到深圳距离的2倍。

  

我们可以通过美国最大货运铁路集装箱运输密度图看到这一主要路径。

  

收件端集中、运距较长,更适合仓配模式。

  

如果货物来源集中于西海岸港口,则快递模式零散的收件网点便较为冗余,更适合由单一企业建立分发式网络,即由电商企业直接预测货物流向、提前采购商品并批量分发至各州仓库。

  

由于东西海岸运距较长,散发的快递模式若采用成本较低的陆运,则需要耗时4-5天,甚至更长,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时效需求,仓配模式则仅需要2-3天,效率和体验更优。

  

3.2中国经济地理:收件端零散,产销地运距短

  

中国是第一制造大国,乡镇/中小企业占比高。

  

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制造业产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小企业、集群化特征,不同细分品类产能高度集中,主产地分布却相对分散。

  

比如江苏省黄桥镇,生产了世界上1/3的小提琴;湖南的山区小城邵东县,生产了世界上70%的一次性打火机。

  

中国制造业与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产销地运距短。

  

中国制造业集群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年沿海六省(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福建)共计拥有4,个淘宝村,占全国总数的91.9%。东部沿海也是人口密度更高、电商消费更活跃的地区,消费品产销地较近。

  

收件端零散、运距较短,适合快递模式。

  

中国电商供给端以小厂家、小企业为主,快递网络中密集的收件端网点可以提供高效、灵活的揽件服务;而产销地相隔较近、运距较短,快递时效也较快。

  

中国70-80%的快递可以在72小时之内送达,仓配模式只有满足次日达或当日达需求才具备时效优势。

  

如此分散的供给与末端较高的时效要求,加剧了仓配模式的集货难度与分仓深度,使得仓配模式在中国并不具备成本优势。快递模式逐渐成为电商履约主流模式。

 

 

3.3主流履约物流模式的自我加强

  

规模经济作用下,主流物流模式自我加强。

  

物流的第一性原理是规模,中美不同的经济地理结构决定了适配各自市场的主流物流模式。规模经济作用下,主流物流模式的成本与时效日益优化,进一步提升其规模,实现了自我加强。

  

在中国,快递模式快速进化,京东物流效率提升相对平缓。

  

通达系快递业务量增速持续领先京东,快递企业的规模经济持续提高,单件快递的成本和价格大幅优化。京东履约费率的优化曲线相对平缓。

近年来通达系快递企业的投诉率持续下滑,时效性和服务质量均实现了快速提升。这为京东物流的市场规模拓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京东物流的更大挑战

  

中国经济地理的影响不仅在原有市场对京东物流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下沉市场与升级服务方面也增加了挑战。

  

下沉市场中,京东物流的高端定位将与加盟制快递产生更大的密度之差;升级服务上,中国庞大的即时物流市场满足了最高时效的部分需求。

  

应对挑战,京东物流一方面需要在运营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选择供应链开放,获得规模经济是必经之路。供应链的市场空间与商业属性,决定了这是一条广阔而又漫长的赛道。

  

4.1下沉市场:更大的密度之差

  

京东物流与京东商城的定位相同。京东商城的城市中产阶级用户占比较高,对品牌商品和品质服务的需求较高。

  

京东物流作为其自营商品的核心履约设施,以较高的成本和服务质量,同样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客户。在京东开启大规模下沉战略之前,其一二线用户占比达到50%以上。

京东物流下沉将遇到更大的密度之差。

  

从需求端来看,下沉市场高收入人群占比更低,定位于中高端需求的京东物流与通达系物流模式将面临更大的需求之差。需求决定了物流密度,密度影响物流成本,而成本差异将进一步加大模式之间的分化。

  

下沉市场运距拉长,在供给端也提出更大挑战。

  

仓配模式下,末端网点主要履行派送功能,收件业务较少,通常是去程满载、回程空载。而下沉市场人口居住密度更低、运距更长,这将加重空载损耗,在供给端也带给京东物流更大的挑战。

4.2升级服务:同城配送满足时效最敏感需求

  

中国人口的时间价值差,孕育了庞大的即时配送市场。

  

年,中国同城即时配送市场订单量突破亿单,而美国并没有如此庞大的即时配送市场。

  

即时配送的核心在于时间价值的交易,中国的地域差异、教育分化孕育了城市居民与外卖骑手之间的时间价值差异,从而产生庞大的即时配送市场。

即时配送发力非餐到家业务,提供比仓配更具时效的购物选择。在即时配送市场形成初期,外卖是即时配送的核心需求。

  

随着即时配送市场的发展,美团等企业逐步扩充非餐业务,配送零售便利、生鲜果蔬等品类。

  

即时配送30分钟的时效满足了时间最为敏感的购物需求。在生鲜等品类的配送与升级服务方面,也成为仓配模式的重要竞争者。

4.3开放是必经漫长之路

  

利基市场与规模经济的矛盾。

  

在中国与美国不同的经济地理特征下,选择仓配模式的京东物流,利基市场的定位与边界限制了规模的扩张。而物流又具备规模经济的内在属性,这是京东物流面临的矛盾之处。

  

规模扩张,开放是必经之路。

  

为了提升一体化全国物流网络的规模经济、降低履约成本,京东物流走向开放是必经之路。开放既可以将基础设施和B2C配送能力开放给品牌商,提供全渠道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也可以拓展B2B业务,在生产端帮助客户进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外部单客户贡献收入仍较低,开放是一项长期事业。

  

近年来京东物流外部收入持续增长,年外部收入占比接近50%,但单名外部客户年贡献收入仅31万元。

  

外部收入的增长仍将面临两个挑战:

  

(1)供应链市场规模虽然颇为庞大,其定制化、个性化的商业属性增加了业务扩展的难度,市场集中度可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2)供应链业务往往触及品牌商最为敏感的库存环节,长期排他且稳定的合作,需要考验公司对第三方定位的坚守与建立品牌商信任的能力。

  

对外开放的供应链业务,注定是一个广阔而漫长的赛道。

 

 

经济地理是影响中美电商产业链的客观因素,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在各方面为京东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中国电商产业链的独特生态。

  

京东物流的未来,并不在于提供“多快好省”面面俱到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而应在于对自身独特定位的认识与坚守、运营与服务的精益求精。

  

京东物流仍将长期作为中国电商履约方式中独特的存在,满足中高端时效需求,在利基市场建立竞争优势,长期逐步享受消费升级的红利。(来源:中泰证券)

近期看点①京东集团发布Q1财报,物流仓储面积达2万平方米②A股快递公司交4月成绩单:顺丰、圆通加速冲量③京东物流开启全球发售每股39.36~43.36港元,5月28日将挂牌上市本期编辑:安枫欢迎与小编交流,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tqdingjunhui.com/dfwyw/84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