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行驶过程中,外在环境变化可导致驾驶员无法清晰观察车辆周围情况,常见的视线不良情形包括暴雪、暴雨、团雾等气象因素导致的道路能见度降低,以及夜间光照因素导致的可视距离不足。
4.7.2处置措施及要领车辆行驶过程中,突遇暴雪、暴雨、团雾等导致能见度快速下降,驾驶员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
1.开启前后雾灯与危险报警闪光灯,能见度过低时也要开启示廓灯、近光灯,提高警示效果。
2.迅速降低车辆行驶速度,加大行车间距,严禁超车或变换车道,尽量选择中间车道或外侧车道行驶。
3.握稳方向盘,连续平缓踩踏制动踏板,提醒后方车辆保持车距,避免追尾事故。
4.能见度不具备安全行驶条件时,驾驶员应就近选择道路出口低速驶出,或驶入公路服务区停车。无法驶离道路时,可将车辆停靠于紧急停车带或应急车道,开启前后雾灯与危险报警闪光灯,人员撤至路侧或护栏外侧,等待能见度恢复,同时要按规定在车后方50米至米处摆放好警告标志(三角警示牌)。
5.车辆发生事故无法继续行驶时,及时开启双闪灯,并在车辆后方放置警告标志。
夜间行驶遇照明不良路段时,驾驶员应保持精力集中,谨慎驾驶,避免交通事故。
1.严禁超速,遇地面积水反光、隧道出入口等明暗快速变化路段,以及弯道、坡路、桥梁、窄路等视距不足路段时,提前减速,适度加大行车间距。
2.关闭远光灯,使用近光灯,保持视线远离对向来车的明亮光线,避让路边行人与非机动车。如对向来车使用远光灯,影响自车观察路况时,变换远光灯、近光灯,提醒对方及时变换近光灯。
3.车辆超车时,提前开启转向灯,变换远近光灯提醒前车驾驶员,仔细观察周围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稳妥超越前车。完成超车后,观察周围交通状况,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驶回原车道。
4.注意观察交通标志,及时识别陡坡、急弯、窄路、窄桥、临水临崖等复杂路面情况,提前采取减速、制动、变换挡位等措施。
4.7.3注意事项1.驾驶员在出车前,要检查照明、喇叭、空调、除雾等装置,确保功能良好。
2.行驶过程中,遇暴雨、暴雪、团雾等恶劣天气时,应就近选择安全区域停车避险,耐心等待暴雪、暴雨停止或大雾散去,待视线恢复后再行车,切忌冒险驶入低能见度区域。
3.提前了解途经区域的天气情况,尽量主动避开恶劣天气。
4.8突遇自然灾害4.8.1致险情形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极易对车辆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自然灾害情形包括冰雹、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
4.8.2处置措施及要领1.行车过程中突遇恶劣天气时,驾驶员立即降低车速,尽量跟车行驶,保持安全车距,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控稳方向盘,平稳行驶,如需改变行驶路线应尽量缓打方向。
2.行车过程中,如遇暴雨、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是,要及时选择安全区域停车躲避,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示廓灯。
3.行车过程中突遇台风时,驾驶员要握稳方向盘,降低车速,防止因横风作用致使行驶方向偏移,尽量减少超车。如果是逆风行驶,要注意风向突然改变或者道路出现较大弯度时,因风阻突然减小而导致车速猛然增大。
4.行车过程中突遇泥石流、山体滑坡时,驾驶员应立即减速或停车观察,确认安全后尽快通过,或行驶到安全区域停车,情况不明时避免自行清理路障。若行驶车辆无法避让泥石流、山体滑坡时,应及时弃车逃生,等待救援。
5.行车过程中突遇地震时,驾驶员要握稳方向盘,立即寻找开阔地点停车,避免驶入桥梁、隧道、堤坝等设施,同时提醒车内人员加强自身防护。地震过后,应保持低速行驶,观察道路损坏情况,保障行车安全。
4.8.3注意事项1.驾车行经自然灾害多发区域前,驾驶员应提前收集行驶沿途地区的天气及交通信息,熟悉高速公路出入口、沿线服务区,制定备用行车路线。
2.雨天行车时,特别是连续大雨后,行经山区路段需注意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3.驾驶员根据行驶途经区域季节性气候变化情况,及时更换相适应的冷却液、机油、燃油等。行经暴雪、冰雹多发地区,要随车携带防滑链、垫木等应急工具。
4.9驾乘人员突发疾病4.9.1致险情形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由于身体原因出现头昏、腹痛、心绞痛等突发疾病时,易导致车辆控制困难或失去控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4.9.2处置措施及要领驾驶员突发疾病时,如具备继续操作车辆能力,尽量控制车辆行进方向,按照“停车、开门、疏散、求救”的程序进行处置。
1.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夜间还需开启示廓灯、后位灯,尽快选择应急车道或紧急停车带等安全区域停车,若驾驶员无法控制腿部,可利用驻车制动器减速。
2.车辆停稳后,拉紧驻车制动器操纵杆,打开车门并告知乘客临时停车原因,请求协助设置危险警告标志、组织现场人员安全疏散。
3.及时采取自救措施,若病情不明或病情较严重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向所属企业管理人员报告现场情况及车辆停靠位置,请求救援。
乘客突发疾病时,驾驶员应保持冷静,遵循生命至上的原则,妥善处置。
1.立即选择应急车道或紧急停车带等安全区域停车,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设置危险警告标志。
2.查看问询乘客病情,及时采取基本救助措施施救。
3.若病情不明或病情较严重时,立即向车内寻求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救助、拨打急医院救治,同时向其他乘客做好解释,争取大家理解支持。
4.9.3注意事项1.驾驶员定期体检,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道路运输企业可为驾驶员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在发车前进行安全告诫,测量血压,有条件的可随身携带必备药物。
2.驾驶员保持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学会自我保养和调节,掌握常见突发疾病的救助知识和技能,有条件的企业可随车配备急救药箱。
5.分场景紧急脱险方法5.1危险化学品泄漏5.1.1致险情形在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因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可能导致车辆发生碰撞、侧翻等事故,易引起危险化学品泄漏险情。
5.1.2处置措施及要领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现危险化学品泄漏,驾驶员、押运员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力所能及的救援措施。
1.立即选择安全区域停车,关闭点火开关、燃气开关。避免使用火源,禁止吸烟、打开电子设备等可能产生火花的动作。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时,不宜轻易移动车辆。
2.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车辆后方适当位置摆放危险警告标志: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米以上,一般道路50米至米。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泄漏情况设置初始隔离区,并做好周围车辆和人员的疏散工作。
3.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向事故发生地、车籍地相关管理部门和所属企业报告事故,提供事故现场基本信息。
4.备好运输单据(如:托运清单、电子运单、安全卡),以便救援人员及时获取危险化学品相关信息和施救方法。
5.不要贸然靠近或碰触泄漏的危险化学品,不要站在下风口,以免吸入废气、烟雾、粉剂和蒸气。需要进行现场应急处置泄漏时,要做好自身防护,严格按照应急处置程序操作。
6.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使用随车应急工具阻止危险化学品渗漏到水生环境(如池塘、沼泽、沟渠、饮用水源等)或下水道系统中。具备条件的,可自主组织收集泄漏的危险化学品。
7.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事故处理完毕后,脱掉被污染的衣物,和相关防护设备,并将其安全处理。
5.1.3注意事项1.驾驶员和押运员应积极参加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专业知识培训、业务操作培训和应急演练,掌握所运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应急处理方法等。
2.选择合理的、通行条件较好的行驶路线,远离城镇、居民区,不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区域。
3.运输易燃易爆、剧毒、腐蚀危险化学品的车辆要严格按照公安机关批准的时间、路线行驶,不得随意变更。
4.保持安全的行车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在其他道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60公里,夜间、雨雾冰雪等低能见度条件下要及时降速行驶。道路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低于上述规定速度的,车辆行驶速度不得高于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
5.与前方车辆保持安全行车间距,遇雨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时,要加大行车间隔距离,限速20公里/小时通行。
6.驾驶员要保持注意力,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停车休息,连续行车4小时,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连续行车不足4小时,出现严重疲劳情况时,应及时停车休息。停车期间及时查看车辆技术状况,确保紧急切断阀处于关闭状态,阀门无渗漏。
5.2车辆碰撞5.2.1致险情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驾驶员存在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驾驶行为,或因路面湿滑、视线不良、车辆制动失效等,极易导致车辆发生碰撞事故。车辆碰撞情形表现为正面碰撞、追尾碰撞和侧面碰撞等险情。
5.2.2处置措施及要领车辆发生碰撞时,驾驶员按照“碰撞时自救、碰撞后逃生”的先后处置程序,进行应急处置。首先确保发生碰撞时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然后尽量采取措施顺利逃生,并及时报警、报告。
1.车辆碰撞时自救。侧面碰撞时,驾驶员要握紧方向盘,其手臂稍微弯曲,以免肘关节脱位;身体向后倾斜,背部紧靠座椅靠背,同时双腿向前挺直抵紧驾驶室底板,使身体固定在车内。
正面碰撞或追尾碰撞时,如果碰撞不可避免,且撞击方向在驾驶员一侧,在迎面相撞发生瞬间,驾驶员要迅速抬起双腿,双手放掉方向盘,身体向右侧卧,以避免身体被方向盘挤压受伤,同时提醒乘客抓紧座椅,身体靠紧椅背,防止因碰撞反弹力受伤。
2.车辆碰撞后逃生。驾驶员第一时间打开车门,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若因车门变形、物品堵塞等造成车门无法开启时,可从应急门窗、安全顶窗或采用应急锤击破应急窗玻璃等,组织乘客逃生。
3.及时报警、报告。驾驶员在做好车上人员疏散后,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在高速公路拨打12),报告事故相关情况,并向所属企业、所在地相关管理部门报告。
5.2.3注意事项1.在客车上应设置应急门、安全出口等指示标志,配备应急锤,客运驾驶员应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应急处置培训,若发生紧急情况可及时引导乘客逃生。
2.行车中应遵章守规,驾乘人员系好安全带,严禁超速行驶、强行超车、争抢车道、占道行驶、弯道超车等,切忌疲劳驾驶。
5.3车辆侧翻5.3.1致险情形车辆在松软路面、弯道等路段行驶时,由于侧滑、转向过度等因素易导致车辆侧翻。
5.3.2处置措施及要领车辆侧翻,驾驶员按照“侧翻时自救、侧翻后逃生”的先后处置程序,进行应急处置。首先,确保发生侧翻时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然后尽量采取措施顺利逃生,并及时报警、报告。
1.车辆侧翻时自救。驾驶员感到车辆要侧翻时,双手要紧握方向盘,背部紧靠座椅靠背,随车体一起侧翻。当车辆连续翻滚时,驾驶员抓紧车内固定物体将身体稳住,避免被甩出车外。发生缓慢翻车有可能跳车逃生时,要向翻车相反方向跳车。若感到不可避免地要被抛出车外时,要在被抛出的瞬间,猛蹬双腿,借势跳出车外。跳出车外落地后,应力争双手抱头顺势向惯性力的方向多滚动一段距离,以躲开车体,增大离开危险区的距离。
2.车辆侧翻后逃生。根据车辆侧翻地点的地形地貌和车辆重心,迅速判断车辆是否有可能继续翻滚,尽可能就地稳定车辆重心,防止险情扩大。在救援人员赶到之前,驾驶员要积极组织乘客自救,指挥乘客按次序迅速离开车辆。若因车门变形、物品堵塞等造成车门无法开启时,可通过应急门窗、安全顶窗或采用应急锤击破应急窗玻璃等组织乘客逃生。
5.3.3注意事项1.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应系好安全带,并督促检查乘客使用安全带。
2.严禁车辆超载、超员、超速,确保货运车辆装载均匀。
3.严禁匝道超速、弯道超车,保持车距,避免急踩刹车。
5.4车辆起火5.4.1致险情形在行驶过程中,车辆发生起火情况较为常见,起火原因一般是车辆维护保养检查不到位或人为因素导致,常见着火位置主要为发动机舱或车轮着火,以及人为因素导致的车厢内部着火。
5.4.2处置措施及要领车辆起火时,驾驶员应保持清醒头脑,根据“先人后车”的原则,按照“停车、开门、断电、疏散、警示、扑救、报警”等一系列处置程序,进行应急处置。首先,确保人员顺利逃生,然后尽量采取措施减少车辆及周围物品损失,及时进行报警、报告。
1.立即选择安全地段停车,尽量避开加油站、人员密集区、住宅区、学校、高压线、易燃物、树林等区域。
2.打开车门,关闭点火开关、电源总开关。若情况紧急,可就地停车,及时疏散车上和车外人员,做好后方安全警示。
3.若车门打不开,应组织乘客打开应急门窗或用应急锤击破车窗玻璃,让乘客尽快从应急门、应急窗逃生。
4.车厢内着火,驾驶员应首先利用车内应急逃生设施、设备,打开车辆应急逃生通道,并利用车载灭火器进行扑救,压制火势,减少乘客受伤的危险。
发动机或车轮着火,应尽量不要打开发动机罩,并从车身通气孔、散热器或车底侧采取灭火措施。
5.灭火时,应站在上风位置顺风对准火源根部。同时,也可用路边的湿沙、湿土掩盖灭火。若起火位置位于长大隧道内,且车辆无法驶出时,可使用隧道内侧壁配置的灭火器、消火栓、固定式水成膜灭火装置等消防设施。
6.在疏散乘客时要逆风方向躲避。当火焰逼近自己时,应注意保护裸露的皮肤、不要张嘴呼吸或高声呼喊,以防烟火灼伤上呼吸道。
7.驾驶员在做好车上人员疏散后,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报告事故相关情况,并向所属企业报告。
5.4.3注意事项1.严禁驾驶非法改装车辆上路,按照规定对车辆做好定期维护和发车前的日常检查。
2.客运车辆应当按规定开展安全例检,严格执行“三不进站,六不出站”制度,避免车辆或乘客违规携带违禁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普通货运车辆严禁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
3.客运车辆应当按规定配备符合相关标准的外推式车窗、自动破窗器、应急锤等应急设施设备。
4.车辆必须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出车前检查灭火器指示针是否指示在正常的压力区域,发现有问题的立即更换或维修,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5.驾驶员在发车前应熟练掌握车辆配备的安全应急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5.5车辆落水5.5.1致险情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车辆因失控等坠入路侧时,容易导致车辆落入水塘、溪流等出现落水险情。
5.5.2处置措施及要领车辆落水后,驾驶员应保持清醒头脑,按照“开门、砸窗、疏散、逃生”等处置程序,进行应急处置。
1.车辆落水瞬间,切勿急于解开安全带,防止落水时的冲击力造成人员受伤,不要试图关闭车窗阻挡车内进水或拨打急救电话,以免耽误逃生时机。
2.车辆刚落水尚未完全下沉时,驾驶员应尽快解开安全带,第一时间开启车门或车窗,组织乘客疏散逃生。当外部水压较大难以开启车门或车窗时,驾驶员要迅速使用应急锤等尖锐器械砸开车窗等,组织逃生。如果车上未配备应急锤,可将座椅头枕拔下,用尖锐的插头敲击侧面玻璃,或把座椅金属插头插入侧窗玻璃缝隙中,撬碎玻璃。
3.车辆完全下沉时,驾驶员要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打开车门或打碎车窗玻璃,尽最大可能组织乘客逃生。
5.5.3注意事项1.雨季或大暴雨后,桥涵路面出现积水时,切勿盲目涉水行驶,应先探明积水深度,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行,必要时选择其他路线改道而行。
2.从车内逃生时,要提醒乘客注意抓稳门框或窗框,防止被涌入的水流冲回车内。逃离车厢后,要第一时间寻找漂浮物,保持面部朝上,积极寻求救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