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木蔓发。一些本该坐在教室里、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孩子,却因为患了精神疾病不得不住院。走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病房,一阵音乐声远远传来。护士正在陪同孩子们做着手语舞《感恩的心》,有的孩子在做手工,捏橡皮泥、绘画,有的孩子在和护士一起做游戏。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的笑脸上,窗外春光明媚,窗内,也是别样的春天。
捡来的“问题女孩”和护士成了好朋友
“阿姨,给你好吃的....”9岁的女孩小歌把护士们平时给她的零食捧到我们面前。“这个孩子的身世很波折”,聊城“爱心团”的成员、医院郑娟医生告诉我们。母亲怀着她的时候患有精神疾病,意识不清,离家在外流浪,一位好心的奶奶把母亲接到自家照顾,一个月后生下了她。母亲就带着小歌住了下来,好心奶奶的儿子做了她的父亲。两年后有了弟弟,母亲精神病复发,再一次不知去向,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小歌和弟弟就跟着奶奶相依为命。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小歌渐渐的经常发呆,无缘无故的自语自笑,还时常大喊大叫、发脾气时打人摔东西。家里的经济状况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根本没钱给小歌治病,看着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小歌的奶奶整天愁眉不展。社会上“爱心团”的志愿者通过教育局困难家庭帮扶了解到小歌的情况,自发的给小歌捐款捐物,同为志愿者的医院医院儿少病房接受系统治疗。
“这是小兔子和小猴子,这个画的是妈妈爱宝宝,零食是护士阿姨送给我的,玩具是老师送给我的”,小歌指着零食和玩具、墙上的蜡笔画给我们讲述着。多年来从不跟人打称呼的孩子竟然变得如此懂事,小歌的奶奶看到这一幕后喜极落泪。刚接入院的小歌惊恐的躲在角落,不与任何人交流,当有护士靠近时,大吵大叫。在医院治疗两周,小歌的表现就判若两人,活泼开朗了,知道讲卫生,还会跟护士们一起做手工了。这个曾被视作“问题孩子”的孩子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走出了阴影,学会了基本的待人接物,慢慢打开了心扉,和护士姐姐们成为了“好朋友”。医院里对小歌给予救助治疗,科室人员在了解情况后,都很同情这个家庭,纷纷捐款捐物。“不能让一位病医院,这是我们武建胤院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医院,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尽快恢复心身健康,还要让她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会感恩,不能让家庭的变故影响孩子的心灵”,病房主任张李娜说。
母子饱受精神疾病折磨同住院
小超,11岁,精神发育迟滞,自小乱捡垃圾,独来独往,不能和别人正常的交流。母亲患有精神病关锁了十多年,父亲身体不好,靠卖老鼠药为生,一家三口依靠着政府补助的残疾费以及低保勉强过活。家里的房子破败不堪,无法抵御冬天的寒冷,更没有安全保障,父亲便把他和母亲同时送到医院。
医院给予了他们母子救助治疗,但生活拮据的小超父子住院三个月来顿顿饭都吃咸菜啃馒头,同病房的一位患者家属看不下去了,当即给小超的父亲元让他改善一下伙食。小超的父亲双手颤抖着接过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为了给妻儿攒钱治病,小超的父亲依然天天吃着馒头咸菜,眼看着多年积蓄所剩无几,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小超父亲考虑再三决定放弃对小超的治疗,先给妻子看病。“小超的病情恢复的很好,继续巩固一段时间,完全可以康复,如果现在放弃治疗,那么将前功尽弃”,主治医师谷光告诉我们。于是,儿少病房的医护人员自发捐助了二千元现金,现场捐赠给小超的父亲,资金用于解决小超后续治疗及生活费用。这个消息在护士长邓文婷的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北京市中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