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

发展思路与重点

一、年高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年,全省高技术系统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牢牢把握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加速培育,信息化融合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高技术产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1

产业总体发展较快

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个百分点。一是重点行业运行良好。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电子及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实现9%以上的增长速度。新型化、智能化、自动化装备和高端信息电子产品成为新增长点,新能源汽车、微波终端机、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光缆和服务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1.1%、58.8%、49.1%、24.6%和19.7%。二是进出口逐步企稳。在上半年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下半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回暖态势明显。全年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实现进出口.8亿元,同比下降9.4%,降幅较上半年明显收窄。三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引领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字化车间、物联网远程控制等智能制造模式推广加快,钢材、化工等行业性专业垂直平台不断壮大,圣丰云农场等32个云农业科技园顺利建成。

2

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体制改革意见,提出了49条改革举措,全省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33%。

一是创新企业百强开展试点。为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筛选出第一批海尔集团、潍柴动力等15家企业开展了试点,同时支持浪潮、万华成功争创了国家创新百强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二是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年4月份,国务院批复以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高新区为主体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亿元,同比实现大幅增长,成为半岛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三是重大科技设施更加完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科学考察船队及其基础条件等6个平台深入推进,4个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问海计划”研发基金加快组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中以科技合作等5个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已有15个创新创业团队成功进驻,支撑引领农业创新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四是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增强。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总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新增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省级创新平台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

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利推进。首届山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成功举办,启动仪式、展览展示、专题活动在内的“1+10”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创业载体布局建设加快,全省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多个,海尔集团获批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六是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年,全省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件,同比增长1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件,同比增长67.1%。全年有3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南车青岛四方的京沪高铁工程荣获特等奖,宏济堂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哈工大(威海)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项目荣获一等奖。

3

产业集聚有序推进

省级以上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加快建设,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高新区建设运行良好。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过0亿元,规模以上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近2万亿元,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二是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稳步推进。管委会正式组建,机构人员设置、财税管理体制、区划设置等事项明确,现代农业孵化展示区、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创研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依托济南综合、青岛生物等7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生物制造、现代海洋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淄博新型陶瓷功能材料、临沂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潍坊生物基材料等国家试点的示范效应明显,1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的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度进一步提升。

4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省政府发布了“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了大数据发展意见,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更加普及,融合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新的增长动力。一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增4G网络基站5.2万个,4G基站总数超过14.5万个,完成全省17个省辖市城区、县城区域、乡镇及97%行政村4G网络的连续覆盖。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9万户,20M及以上接入速率用户新增.2万户,达到2.5万户。二是“互联网+”顺利推进。互联网与制造、农业、能源、金融、民生、物流、商务、交通、环保、政务等领域深度融合。潍柴动力、红领制衣面向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模式、山东高速智能交通等一批案例入选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案例。智慧城市建设21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经济智能化、社会便利化、治理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三是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顺利开展,新增58家国家试点企业(机构),居全国第二位;新增两化融合服务机构9家,达到11家。四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电商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山东省与阿里、京东等大型电商合作良好,电商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5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突出

围绕强创新、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重大项目的载体作用不断强化。一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按计划推进。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对行业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带动性显著。山东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7个分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唐氏综合症等遗传性疾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基因检测业务已经开展。二是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展较快。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年内累计完成投资达到亿元,项目竣工率超过88%,智慧能源、海底光纤等一批重大技术实现突破。三是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年度项目验收计划,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专人定期调度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进展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依靠科学管理促进项目建设。

二、年高技术产业发展形势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总体机遇大于局部挑战,优势条件多于困难因素。

有利因素

从全球看,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蓬勃发展。3D打印、人工智能、无人汽车、VR等新技术加速落地,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新一轮信息化浪潮袭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正加速来临,这将大大拓展全球范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从国内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创新创业、新产业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新经济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崇尚创业鼓励创新社会氛围初步形成,创造潜力和创业活力不断集聚,创新引领、提升价值,助推去产能、补短板作用显著。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省十届十四次全会专题研究科技创新问题,明确了今后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格局。创新驱动23条、科技体制改革49条等政策措施构建起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各类创新主体持续活跃,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载体布局优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形成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明显趋势。

不利因素

从全球看,受美元加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英国脱欧、国际经贸规则重塑、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宏观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全球价值链分工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改变,突破技术壁垒门槛,抢占国际市场仍面临较大困难。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仍持续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技术产业健康运行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不利于创新创业和新产业的培育壮大。京沪粤苏等先进省市积极谋划、出台政策、抢占先机,部分中西部省份发挥后发优势,轻装上阵、弯道超车,对山东省的倒逼压力突出。从山东省看,高技术产业体量较小、占比偏低,大部分领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同时,由于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长期相对紧张,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不容忽视。

三、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思路

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持之以恒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经济社会信息化,对于山东省走在前列,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为目标,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引领推动高技术产业化、信息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小康社会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发展目标

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左右;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个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5%左右;智慧山东建设进程加快,制造业智能化、科技服务业高端化水平不断提高。

3

重点任务

1、着力提高创新发展能力。

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推动《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到实处,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提升区域创新核心竞争力。支持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加快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推动建设5-10个左右省级区域创新中心进行试点,促进区域创新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整合共享,打造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各具特色的创新谷,提升优势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

二是做好创新百强企业试点工作。在总结首批创新百强试点经验基础上,组织实施好第二批创新百强企业试点工作。支持浪潮集团、万华化学集团做好国家企业创新百强试点工作,探索构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型生态圈。以企业为承担主体,新增10家以上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家左右省级创新平台。

三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密切跟踪国家部署安排,组织开展年山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打造不落幕的网上“双创”活动平台。搭建一批创客空间、“双创”基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支持引导中小微企业开展创业创新活动。

2、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围绕新兴产业智能化、服务化、低碳化、融合化和个性化发展方向,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落实好山东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培育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创意等新兴潜力产业,壮大信息、生物、装备、生物、海洋等优势产业。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结合山东省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的实际需求,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技术等为抓手,着力加强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引领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依托现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围绕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领域,拓展高技术延伸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推进科技服务业、大数据服务业、高端医学工程服务业等快速健康发展。

3、着力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强化“互联网+”、智慧城市、大数据等部门协调机制,协调推进信息化发展,推动智慧山东建设。

一是开展“互联网+”行动。按照《山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年)》工作部署,以互联网为平台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协调推动互联网与制造、农业、能源、金融、民生、物流、商务、交通、环保、政务等十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二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21项重点任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部门分工落实。率先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的城市,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支持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有序开展国家信息惠民试点,督促按时做好评价工作。

三是促进大数据发展。充分发挥大数据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着力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推动法人、人口等基础信息的共享应用。完善证照库建设和应用相关环境,研究推动证照库应用意见。四是提升电商发展水平。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继续推动山东省与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速电商渠道下沉,着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4

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好项目载体作用,科学制定项目验收计划,指导地方做好监管服务,强化项目调度督促和竣工验收,确保项目按期建成投产达效。

一是抓好国家高技术项目建设。按照国家下达计划,加快现有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20个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的重大项目。

二是推动实施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完善省级重大项目动态调整和进展季度通报倒逼机制,督促现有三批省级项目按期高标准建成。围绕“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再论证梳理发布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

三是重点实施好重大创新工程。强化政策集成和调度协调,支持全省个全局性、引领性重大创新工程加快建设,确保山东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济南医药创新谷等按时建成,充分发挥对区域和行业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

四、年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培育发展高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1

强化组织协调,推动政策落实

加强部门合作,确保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地实施,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促进高技术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结合国家发布的新兴产业技术服务产品目录,制定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与考核的重要依据。

2

强化市场开拓,拉动产业发展

完善政府采购新兴产业产品、服务常态化机制,重点推广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高、市场接受度低的重大技术和产品。及时修订政府采购目录和医药采购目录,提高新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采购比例,引导企业开拓新市场、培育新模式。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保险补偿政策,降低投保成本,提高企业投保积极性。

3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优化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构,以“创新券”、引导基金、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示范工程、创新中心和产业集聚区等载体支持。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建立项目推介常态化制度,搭建银企交流平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采取投贷联动等新模式,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倾斜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级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作用,设立一批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重点投向早中期、初创期的创新中小型企业。

4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撑

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引进一批“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实施蓝色经济、新兴产业、服务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泰山学者”人才工程。借助中德、中俄、中乌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立一批海外研发创新中心。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及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产业高端人才。健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复合型人才高端研修培训和定向联合培养。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下放实施细则,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强化对科研人员的股权激励和绩效激励。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白癜风医院成都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qdingjunhui.com/dfwwh/11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