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诚通共同控股,内保国内民计民生,外助国企做大做强。由此,混战不休的物流行业,终于迎来了中央企业“正规军”的降维打击。
对于唯一以综合物流为主营业务的央企而言,整合资源、引领方向、规范竞争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姿态。而对各大物流企业来讲,在吃尽了国内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红利后,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题,似乎已经摆在眼前。
尤其是在这个新一轮价格战刚刚结束,极兔收编百世、各大快递公司握手言和的关口,中国物流集团的成立,究竟是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行业添上一把火,还是直接抢了顺丰、京东、三通一达、极兔等物流企业的生意?
优势资源整合,催促物流出海根据已公布的相关信息,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将集中于跨境国际物流、大宗民生、工业物流等偏向于ToB的大宗业务,似乎不会过分影响到C端快递物流业务。
但是在整合了中国铁路、东方航空、远洋海运这三家企业的资源渠道后,中国物流集团已然拥有海陆空同步联动的运输优势。再加上央企信誉的背书,以及中国诚通旗下多个仓储、配送的物流模块配合,诸多上下游企业强强联手,对所有物流公司几乎都形成了碾压之势。
更何况,在人口流量红利已经瓜分殆尽的当下,尽管我国快递业务量8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但C端业务的增长已经集体趋向于减缓。与之相应的,由B端市场起家的各大物流公司,在维持ToC业务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回归ToB,从战略角度而言,不可避免会和中国物流集团产生正面交锋。
特别是经过多次价格战洗礼后,国内主要快递物流公司的单票收入持续下降,如今已经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经营陷阱之中。开拓ToB业务,或许是困境下为数不多的选择。
在年,快递的平均单票收入为28.5元,但是多年后,尤其是经历过年开启的价格战之后,到了年单票收入已然跌至10.6元。其中固然有去年疫情泛滥的影响,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了亿件,截至10月份,单票收入仍保持着下跌态势,仅有9.68元。
翻看各大快递企业近期的财报,不难看出,虽然营收数字都保持着稳步增长,但顺丰和三通一达均是出现了大幅度的净利润下跌。其中亏损最严重的莫过于净亏损39.9%的申通,亏损幅度甚至达到了.2%的惊人数字,从天眼查的财报简析中,能够明显看出申通的净利润曲线。
基于快递物流业务本身的ToB属性,在中国物流集团成立之前,各大企业就已经开始尝试重回B端市场,以此来摆脱“越努力越赔钱”的增收不增利困境。纵然在聚合了优势资源的中国物流集团面前缺乏足够竞争力,但也并非全无机会。
毕竟随着极兔以68亿元巨款收购百世,如今国内物流市场的格局已经趋向稳定,短时间内各大快递物流公司的市场份额不会再有所显著的变化,想要在如此局面上再进一步,自然少不了将目光瞄准海外,考虑如何推进全球化布局。
而中国物流集团的成立,最主要针对就是中国物流企业在国际范围中,几乎不存在有效分支机构的现状。如何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下,让国产物流体系出海,形成全球化供应链,或许才是初衷所在。
目前大部分中国物流企业的对外物流运输业务,都只是承担运送至港口或机场的部分过程。想要实现类似于送货上门的运输服务,则必须和国外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手续繁琐、条款冗杂之余,还需要额外支付二次成本。
一旦中国物流集团打通了海外市场,快递物流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也自然能够省去许多限制和不利环节。而且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宽度,纠结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竞赛,也自然没了存在的意义。
在摩根频道看来,中国物流集团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大部分快递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但也表现出了对物流行业进行国际化业务拓展的极大利好。最重要的是,目前以顺丰、京东为主的物流企业,正在重压的ToB供应链服务市场,也离不开中国物流集团的支持。
ToB供应链解决,
物流的机会?
近段时间以来,许多业内专家和预测机构都表示了对ToB供应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