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的古镇
古镇磨市是我的故乡,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古镇的乡亲们教育我做人,古镇的黑土地养育我成长。
古夷水(清江河)由北而来,绕过石场坡,擦过古镇,突破长滩,蜿蜒东去。而马磨河的溪水,则穿过古镇,汇入夷水。
从出生到高中毕业离开,古镇上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那温润的石板街,雄伟的永康桥,雕梁画栋、粉墙黛瓦的店铺,以及河口江面上的乌篷船,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有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至今还在新老古镇传人的口中口口相传。
在古镇的下游,生长着很多古老的桂花树,无论历经多少个严寒酷暑、冰霜雨雪,这桂花树,始终苍翠挺拔,充满生机。每当八月来临,桂花吐蕾,香飘四溢,方园数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施舍,陶醉于它的馨香。而位于下游古井旁的粗壮、瘦骨嶙峋的两棵,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关羽曾屯兵于古镇。他见此井坐西朝东,面对夷水,江面雾气环绕,似紫气东来。而清泉四季不断,甘甜可口,遂常在井旁的桂花树下读书习武,于大石头上磨砺青龙偃月刀,这也是传说中古镇名称的来源。但据老人介绍,古镇古代曾经是贩卖磨刀石的集镇,小镇因此而得名。谁真谁假,现在已无法考证。
关羽屯兵于古镇只是一种传说,但因为关羽而引发的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包括古镇在内的广泛区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这里所说的马鞍山是位于长阳西南的一座大山,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海拔——米,山顶较为平坦,古镇就在它东面的不远处。对此,清康熙十二年的《长阳县志》也有类似的描述:“马鞍山刘昭烈曾安营于此。”秦、汉时期开通的由夷道县(今宜都市)西去的古夷道(古盐道)穿镇而过,它也是其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的结点,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汉代以前,资坵以下的夷水己具备了通航的条件。由于它交通便利,船便成了古镇人走出大山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精明的商人收购附近山民的诸如羊皮、木炭、桐油等山货后便运到此地汇集,由水路发往宜都、沙市等地。再购入诸如洋火(火柴),洋油(煤油)食盐之类的日用品,也由宜都、沙市等地转运到此,销售给磨峰区域的人们。一时间古镇上商贾林立,热闹非凡。由于它的外围,有数千亩旱涝保收的良田,使它在长阳享有“一枝二磨三榔坪”的美誉。那时的古镇,虽无“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的花街柳巷风景,也无“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富庶苏杭风光,确有着石板路、乌篷船、木楼、商铺和村姑的江南山村小镇景色。
古镇在大革命时期位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麻池苏区的边缘,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曾经照亮这一区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积极发动群众在其周边的丰山、马鞍山、沿市口等地,建立起苏维埃组织。长途跋涉的红军战士,经常经过这里,奔赴他乡作战。而马鞍山上的土匪也经常下山与国民党的军队一样骚扰百姓、强抓壮丁。于是,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胆战心惊,只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为了穷人苦与甘,拼命也要把身翻;今过贵地往前赶,明日他乡佳迅还。”之类的口号,以及:“睡你的瞌睡打你的鼾,与耍梨尾巴的不相干。”的提示口号语时,百姓们才能睡上一个安稳觉。据我的祖辈,柳姓婆婆所见,在永康桥的下面,曾经发生过惨绝人寰的一幕,12名手无寸铁的红军战士,被国民党民团采用活体掏心取肝的残忍手段杀害,刽子手们以烈士的心肝下酒,惨无人道、豪无人性。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马磨河的溪水,残暴行径,罄竹难书。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江北军区参谋长兼第四分区司令员张才千率领的部队人,于年3月,经红花套,南岸坪,占领磨市,赶赴长阳西部,组建江南游击队。年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阳指挥部过长江,经宜都,进磨市,并以此为根据地,解放了附近的大片区域。20日,从磨市出发的部队,解放了长阳县城。7月21日,解放后的首任长阳县长贾英,率领到长阳工作的73名南下干部,由宜都、白氏坪分两路向长阳挺进,其中宜都的队伍23日到达磨市,24日到达长阳。
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抗日战争是古镇的一次大劫难。期间,磨市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以郑洞国为军长的国民党第八军军部曾驻刘家棚(救师口以东一公里),凭借清江、长江,指挥长阳至松滋百里江防抗战达数年之久,古镇及其码头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年5月21日清晨,日军第3师团、第13师团分别由茶园寺、仁和坪和牯牛岭附近向当面守军国军暂35师、第师及第师王家畈、曾家坪等处阵地进攻。22日晚上,日军第3师团渡过渔洋河,占领了聂家河、磨市。随即对古镇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从磨市、救师口到文昌宫,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几乎家家被烧,户户被抢。来不及逃走的,男人被杀害,妇女遭奸淫,整个集镇是一片火海,成为了人间地狱。据民国三十七年《长阳抗战史料》记载,仅从5月21日到6月1日,日寇在磨峰地区共杀害老百姓55人,伤9人,烧毁房屋间,劫掠耕牛头,牲猪91头,衣物折价4,,元,强迫劳役62人,仅11人得以生还而归,其余51人均下落不明。
古镇经历的另一次磨难。是年的夷水特大洪水。由于洪峰来得太猛,大部分财产来不及转移,本人在河岸看见一栋栋木楼倒塌,漂浮的物资浩浩荡荡向东流去,食品公司的生猪、牛羊在水中挣扎,供销社的铁油桶在水中发出巨大的声响。洪水过后,政府积极抢险救灾,尽管古镇上的人们得到安置,而且生活有了保障,但古镇上的木板屋、吊脚楼没有了,商铺里的山货、日杂流走了。随着通往古镇的公路的开通以及外地公路网的建设,各地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此以后,古镇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繁荣,直到高坝洲水电站的兴建,古镇彻底地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如果说环绕古镇的山是古镇的身躯的话,那么流淌在古镇周边的水则是古镇的灵魂。古镇因水而兴,历史上多次因水而受到损坏,并最终又因水而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镇上自古人才辈出。它们包括刘问芝(孙中山的副官长)、胡龙章(华侨总队军校毕业)等历史人物均诞生于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田家槐、徐方胜等革命先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了赵庭望、官业福、李时俊、马汉卿等先进人物。长阳民间的“三个半痞子”又称“三耀一儒”之一、有着“民间纪晓岚、长阳阿凡提”之称的机智人物黄学儒也是此地人。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守敬的启蒙老师谭大勋。
谭大勋,字小春,号力臣,生卒不详,清道光乙酉()拔贡,地方教谕,方志家。
道光五年(年)以“拔贡”赴京华国子监深造,历时十余载。在京师,谭于苦苦追求中博得“后选教谕”资格。但命运不佳,仍未获得就职机会。于是,他南下江南,利用回程工夫,顺势游历。他曾两次登岳阳楼,并由洞庭湖转入湘江,南下两广,访朋问友。继而,为求生计,仍回家乡长阳,受聘于古镇邻近的宜都县以教书授徒为业,杨守敬此时便拜其为师。晚年,他回到龙泉寺办学授徒。面对儿时读书的场所,江湖老去,世事沧桑,不禁感慨万千。作诗曰:“借得禅林作讲堂,重来亦似阅沧桑。百年惟有孤松在,老干亭亭逼夕阳。”
谭勤奋好学,博通经史,遍览百家;又多有游历,见识广。凡心有所得,便诉诸于笔端。多年下来,著成《读书一得》、《读诗一得》、《〈新唐书〉摘谬》、《〈水经注〉刊误》、《明事类编》、《〈长阳县志〉备考》及《骈文诗集》等多种著述。一时间,道德文章,名传荆楚。
高坝洲水电站建成以后,形成了百余平方公里的库区,昔日繁华的古老集镇已是一片泽国。特殊的山水组合,形成了此地特别的自然景观,由下溪口经磨市到愚人岛,碧绿的江水构画出一幅腾飞巨龙的图案。这里山清水秀,鱼肥水美。古镇现已搬迁至马鞍山下的救师口,虽然少了些古香古色,但乡音犹存,古镇依在。
千古不沉的古镇。
戊戌年榴月于古城夷陵
注:文中关于谭大勋的介绍,来源于袁在平先生的《谭大勋》一文,特此说明并致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杜选奉,男,大专文化。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屈原学会会员,宜昌市文安之研究会会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