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高铁调查报告高铁自信是制度自信道

编者按:高铁正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中国高铁十年路,到底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有着怎样的启示?中国高铁“走出去”路在何方?岁末年初,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调研采访,将连续两天播发稿件,探究中国高铁快速发展背后的秘密。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刘诗平、樊曦、齐中熙)很难有人想到,这一切就在短短10年间发生--

从无到有,从备受争议到大力推广,10年间,中国高铁列车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呼啸而来,改变中国,震撼世界。

高铁发展为何如此迅速?发展是否过快?它为中国带来了什么?又折射出了一个怎样的中国?

“真的是天翻地覆”

--从10年前发展路线图出炉,到6年前第一条高铁开通,到现在高铁已连接全国28个省份,中国正悄然迈向“高铁社会”

“有了高铁,今年要多回几趟家,多看看老人和孩子。”贵州技工潘金奎满怀欣喜。

潘金奎的欣喜来自贵广高铁开通。在广东三水打工的他,每年回家路上都十分不易。

贵广高铁开通前,从贵阳到广州有两条通道:一条经过湖南,全程公里;另一条经过广西,全程公里,都要走20多个小时。

“现在,坐高铁从广州回贵阳,4个小时就到了。”潘金奎说。

贵广高铁是几条最新开通的高铁之一。年底,中西部地区迎来“高铁季”,沪昆高铁杭州至南昌段和长沙至怀化段、贵广、南广、兰新、成绵乐等高铁相继开通。

速度是交通运输之魂。以速度取胜的高铁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中国交通运输版图,并成为国际铁路界的“明星”。

截至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6万公里,超过全世界高铁总运营里程的一半。高铁已连接28个省份。

从平原水乡到戈壁沙漠,从高原冻土到热带雨林,高铁的身影处处闪现。去年逾8亿人次乘坐高铁往来于全国各地。

“中国是一个最需要优先发展铁路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人口流动频繁,对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的铁路需求巨大。当铁路成为运输‘瓶颈’亟需发展时,高铁于是走上了前台。”交通运输专家谷中原说。

根据国家批准实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年,中国将新建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形成以“四纵四横”高铁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

发展高铁上升为国家意志,高铁建设拉开帷幕。短短十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筑起了高速铁路网。

“真的是天翻地覆。从年铁路大提速动车组亮相,到年时速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再到现在‘四纵四横’高铁网初具规模,高铁发展之快,是我当初来铁路系统工作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高铁快速崛起,让在铁路系统工作了30多年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康熊感慨不已。

从筹建之初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能否吸引足够客流,到现在节假日期间“一票难求”,一些线路运能趋近饱和,高铁的需求与供给一样,呈现快速增长。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蔡庆华告诉记者,年,京沪高铁发送旅客突破1亿人次,日均超过列列车运行,依然无法满足高峰时期旅客出行需求。

中国铁路总公司计划统计部副主任韩树青说,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已成为铁路客运的主力军,而且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提供有力基础支撑。

“去年底,京广、沪昆两大高铁干线交汇,形成的运能不可估量。随着高铁网络完善,需求会继续增长。”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营运部副主任黄欣说。

这意味着,高铁运营里程不仅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也将进一步成为铁路客运的主力军。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迈向高铁社会,高铁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将日益显著。

高铁在中国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人们对高铁的感受也起起落落:从6年多前高铁“出生”时的新鲜和懵懂,到如今高铁通达28个省份,再到“蓄势出海”令全世界刮目相看。6年多的发展实践证明,高铁“提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新华社发徐骏作

“理性看待‘中国速度’”

--人们在享受“高铁红利”的同时,期盼高铁快慢有“度”

人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就在一二十年前,高铁是否应该建设、以及怎么建设的争论曾经喧嚣一时。

今天,争议已成烟云。高铁线路不断延伸,高速列车风驰电掣。

高铁的“中国速度”是怎样炼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路人就为高铁到来,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管理上的科学高效和一支能打硬仗的筑路铁军,可谓高铁快速崛起的法宝。”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再秋说。

中国南车首席技术专家丁叁叁认为,就供给而言,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以及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从需求来说,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同时,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为高铁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然而,高铁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人们在享受“高铁红利”的同时,也在讨论着发展的一些重要话题,其中“高铁究竟跑多快最科学”便是一例。

“既然设计时速是公里,最高试验时速超过公里,安全冗余是足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刘友梅说。

也有人认为,就京沪高铁而言,虽然没必要全线跑公里时速,但枣庄到蚌埠间等一些线路较好的区段完全可行。这样,4小时10分钟左右就可以从北京抵达上海。

而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教授孙章认为,目前公里时速符合高铁运行的经济性,如果提速将会提高运营成本,加快列车损耗,因此保持目前的时速是合理的。

列车时速该快须快,该慢同样要慢。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城际铁路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速度。

同济大学运输管理工程系教授徐瑞华认为,城际铁路与高铁干线功能不同,用于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一般来说,速度目标值应与高铁不同,时速-公里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化、城镇化需求。

“应该理性看待‘中国速度’。时至今日,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高铁的发展是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发展。”蒋再秋说。

资料图片:年12月26日,动车驶过贵州省从江县境内的高架桥。当日,贵广高铁、南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高铁让中国变小”

——有人说,高铁之于今日中国,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将改变中国的经济格局;有人说,高铁之于国人,是一个时空观念上的革命,将中国变小、世界变大

“京沪高铁兴建,带动了一出‘二十四城记’的上演。”蔡庆华说,京沪高铁串起的24座城市,几乎都搭上了“高铁经济”这趟列车。

当年,铁路在中国兴起时,出现了一批“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石家庄就是其中代表。如今随着高铁兴起,一批城市的面貌同样在发生改变。

如果说,京沪高铁像条金丝带把沿线珍珠一颗颗串起。那么,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则把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经济圈等南北五大经济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沿线28个城市进入8小时经济圈。

“京广高铁的开通,有效推动相邻城市的‘同城化’,加快沿线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司司长周黎说。

在乌鲁木齐高铁新区,一座座高楼正在拔地而起。可口可乐、大众等18家全球强企业已在这里落户。

“以前根本想象不到,有一天,遥远的大西北也和中东部一样,共享高铁时代发展的机遇。”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说,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注入活力,有效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互动与合作。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高铁对于加速全社会物流效率,高铁装备研发对于提升经济产业层次、促进转型升级,具有革命性意义。”徐瑞华说。

青岛市南车四方所在的“动车小镇”,高铁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效应”已经显现。在南车四方周围,有多家配套供应商。在全国,有多家配套厂商,年拉动产值近千亿元。

“高铁装备的高标准,对提升传统工业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研发、系统集成能力及制造水平,都有着积极作用。”刘友梅说。

高铁的巨大辐射作用,已经让各地重新认识到高铁的价值。高铁开通被沿线地区看作发展命运转变的契机,围绕高铁走向和设站的“争路运动”时有上演。

京津城际高铁修建时,毗邻北京的廊坊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设站。待高铁开通后,廊坊市体会到了不仅人搭不上高铁列车、地方也搭不上这趟“经济快车”的苦涩滋味。

在随后的京沪高铁建设中,廊坊倾力支持。京沪高铁在廊坊境内30公里,廊坊站建成近万平方米,紧紧抓住高铁带来的发展红利。

高铁不只是一场经济地理上的革命,也是一场时空观念上的革命,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态,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高铁让中国变小,让人们生活圈扩大。异地工作、异地消费、异地置业,都成为可能。由于速度快,只要通了高铁的地方,外出旅游说走就走了。高铁像魔术师一样,悄然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曾参加“华东五市高铁五日游”的北京市民王杰说。

与王杰一样,因高铁而认为“中国变小了”的,还有英国《金融时报》的卡洛琳?艾登。艾登在讲述去年5月从北京到桂林的高铁旅行时写道:新建高铁线路在不断改变中国的旅游版图,不断催生新的旅游线路,昔日背包客需费时几个月完成的旅游目的地,如今变得异常快捷方便。

当艾登乘高铁从北京轻松抵达桂林站后,“突然间,感觉中国真成了‘小’国家”。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主任石培华认为,中国正在向高铁社会迈进,高铁已经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变革,影响到社会管理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高铁对社会的改变将会进一步扩大。

“当中国大地被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连起来时,中国人在经济和社会,乃至私人活动的空间、时间等基本概念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原来由于距离远而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由于高铁成为可能,这将极大地刺激中国人的想象力。假以时日,这种想象力将会转变成伟大的创造力。”西南交通大学高铁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柏说。

“创新能力还得靠自己”

——从“追赶者”到“引领者”,再到满怀信心“走出去”,中国高铁凭借不断创新和超越,铸就“高铁自信”

年初,冰城哈尔滨。

一列CRH5A型高速列车正在进行“30万公里正线运营考核”:起步、加速、通过弯道……身姿矫健平稳。

这条贴地飞行的“巨龙”,对中国高铁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为它装载的最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百分之百中国造。

“牵引电传动系统是‘高铁之心’,列车的动力之源;网络控制系统则是‘高铁之脑’,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负责带队研发的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常振臣说。

两大系统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将大大提升中国高铁列车的核心创造能力。

“核心技术买不来,创新能力还得靠自己!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常振臣说。

10年前,丁叁叁在美国参加高铁技术研讨会时,所有人都在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qdingjunhui.com/dfwcp/8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