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目录
(主持人/本刊记者王玉)
“物流+制造”,共探新时代融合发展路径
上汽通用物流:探索全局数字化重塑共赢生态圈——访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控制与物流部执行副总监周辉
菲尼克斯中国公司: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的深度融合探索
制造业供应链赛道的进阶与演变——访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CTO吕台欣
安得智联:一盘货统仓统配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效——访安得智联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刘程
供应链变革下的制造挑战与物流应对
富勒:与时俱进服务制造业物流升级——访富勒LES事业部总经理刘刚
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全渠道发展、全球化扩张、智能化升级的巨大变革,同时面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巨大挑战。准时达基于多年在制造业供应链领域积累的全方位资源及能力,借助科技手段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固化为信息系统,凭借全球化服务网络与专业化人才团队,助力制造企业供应链升级,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随着各种因素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逐渐增强,数字化、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快落地应用,以及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制造企业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物流痛点问题进一步凸显,找到一体化、端到端的高效解决方案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但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生产更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而并非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能力,因此,与专业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商携手并进,成为当前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准时达C2M2C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全景图
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准时达”)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授权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准时达服务全球超过家知名品牌商、超过家3C零组件厂商及相关企业,可以提供从原材料采购端到工厂制造,再到终端消费环节(C2M2C)的供应链垂直整合解决方案。凭借近20年的精益供应链管理经验、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科技型管理平台,准时达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供应链领域的佼佼者,近日,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准时达再次荣膺“年中国独角兽企业”,这也证明准时达在供应链与物流领域实践经验受到业界认可。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准时达CTO吕台欣先生,请他结合准时达的发展,从市场需求、技术变革、行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对制造业供应链升级给出了很多专业见解。吕台欣
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CTO
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全球化的供应链场景,海外市场销售模式的变革,让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全球化供应链服务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
记者:就您观察,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面临哪些挑战?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吕台欣:制造业涉及面广,我主要从准时达聚焦的泛电子行业的情况来分析。近年来,我国电子行业迅猛发展,供应链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一是市场需求波动大,造成生产的波峰波谷起伏大。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逐渐普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波动幅度越来越大,淡旺季需求相差5倍、10倍甚至更多。与此同时,影响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根本无法对市场需求做出%精准预测。而一部手机包含几百个零部件,任何一个零部件无法保障供应就会造成产线停摆。这无疑对制造企业的需求预测能力、供应链精细化管理能力与物流及时响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全球买,全球卖,而且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仅是电子产业,其它很多细分领域的产业也早已形成了全球化发展格局。很多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外供应商提供,低附加值的生产工厂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成品销售由本土国家向全球市场扩展。全球化,意味着供应链链条进一步拉长,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从销售商传递到制造商,再传递到上游原材料厂商,供应链信息传递和运作周期变长,长尾效应更加突出;全球化带来的语言沟通问题、时差问题等等,也给企业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困难。三是销售模式从toB到toC带来新的挑战。toB模式是大批量制造商卖给批发商、经销商,toC是产品做好之后卖给消费者。以前toB和toC是两个井水不犯河水的领域,现在全渠道布局已经是企业的主要商业模式。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外市场电商业务发展火热,传统电子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模式发生了变革,由原来以大型批发商为主,转变为直接通过海外电商平台如亚马逊、eBay等将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给品牌商带来利润上升,即使疫情退去之后,这种销售模式也将成为常态。但是,海外库存、海外运输与配送、海外消费者退换货、关税办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对从未接触过零售业务的制造商来说难以应对,甚至难以想象。因此,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在考虑如何去管理全渠道下的全球化供应链,对全球化供应链服务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记者:在您看来,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升级发展方向与路径是怎样的?吕台欣:“数字化供应链”是大家公认的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方向。但要注意的是,“数字化供应链”的底层基础一定是数字化,即把供应链从线下搬到线上。如果没有数字化供应链,就没有数据去支撑智能化供应链。当前,我国多数制造企业距离智能化供应链还很遥远,仍处于较为粗放的发展阶段,在信息沟通方面主要采用电子邮件和电话的方式,难以做到信息及时共享。要知道,在供应链管理中越早发现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就越多,成本越低。现在的制造企业供应链中,无论是库存过高,还是因为缺货造成销售断货或工厂停摆,都是因为信息未能及时分享给供应链相关人员,导致无法采用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手段去解决异常,造成供应链隐性成本大幅增加。所以,制造企业打造数字化供应链,首要解决的就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及时沟通、分享及处理,才能进而实现供应链运作高效协同。此外,在传统供应链中很多决策是靠人去判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准不准,实际上都不清楚。同时,中国制造企业中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人才非常少,这些决策经验很难传承,一旦人员离职后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优秀的供应链决策能力。因此,“数字化供应链”建设已经成为制造企业升级发展的强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数据与互联网数据不同:互联网数据几乎无所不在,触手可得;供应链数据是企业的信息机密,不会对外共享。所以,如何去采集数据,再基于这些数据以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来研发哪些算法,整合哪些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是数字化供应链构建中到长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