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问道·七
在对标找差过程中,
我市以更高的站位对标审视,
以更宽广的视野登高望远,
以更开放的胸襟反躬自省,
在审视自我中超越自我。
把海安作为今后奋起直追的目标。
《新沂市报》、“新沂发布”、“今日新沂”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海安问道》,敬请垂注。
七问海安:
这里的交通物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为什么这么快?
5月15日,
宁启铁路动车正式投入运行,
海安从此迈入“动车时代”!
5月18日,江苏海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营,迎来首票货物。入驻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上可以享受到物流效率提高和运营成本降低两大红利。海安弘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为首家享受江苏海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政策优势的企业。企业首次报关的是13.4吨、货值约9.7万元人民币的饮品。据该企业总经理赵锋介绍,这批货物体积大、物流仓储成本高,通过进入海安保税物流中心,能有效提高企业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同时还能省下物流和仓储费用近万元。
来到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货场,望着一列列满载货物的火车、一趟趟来回穿梭的货车疾驰而去,壮观的场面让记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江苏海安商贸物流集团董事长徐龙俊告诉记者,海安已经成功对接了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货场改扩建工程2号线是对铁路1号线集装箱运输功能的补充,两条铁路线都位于海安商贸物流园内,可以同时为园区内各类企业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
海安变交通、物流优势为产业优势路径值得学习借鉴。
枢纽和物流优势,发挥得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发挥得不好反而会成为制约资源集聚的“出风口”。如何避免交通优势带来的物流“顺风过”,形成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入效应”、留住并壮大产业的“溢出效应”?海安积极发挥和放大已有的交通和物流优势,努力探索现代物流业与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放大交通优势全力推进
“公铁水”无缝对接
中远海运集装箱泛亚公司10标箱牛皮纸从凤山港务内河码头准点发出,途经太仓港,运往目的地上海。
“海安凤山港务内河码头这一平台,让我们头一次体验到了公路与内河运输无缝对接的真正便利。”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储祥元深有感触。
原先,泛亚公司的货物通过集卡运往洋山港,成本较高。“对接上海”,泛亚公司被海安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多式联运的功能平台和潜力巨大的集装箱市场深深吸引。年,上海泛亚航运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入驻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成为今年园区落户的5个功能性项目之一。“如今,运输成本节约了30%。”储祥元告诉记者,借助海安凤山码头平台,泛亚公司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可实现标箱。
作为省政府确定的两个县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海安是江苏长江以北可实现“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城市:东部沿海经济带的沿海高速与长江经济带的江海高速两条交通大动脉贯穿全境;国道、国道与国道,新长铁路、宁启铁路与海洋铁路,通扬运河与连申运河在此交汇;2小时车程内连接着上海虹桥、浦东国际、南京禄口等8个机场和上海洋山港、南通港等深水大港。
海安火车站是江苏省两个二级编组站之一,新长、宁启、海洋三条铁路在此汇聚,在长三角地区沿海、沿江铁路交通体系中分量很重。随着宁启铁路电气化复线启用在即,沪通铁路建设快马加鞭,盐通铁路列入规划,海安将正式迈入“动车时代”,全面融入“沪宁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承南启北、连东贯西的“节点城市”。
海安商贸物流园区负责人介绍,凤山内河港口建设日前已经全面启动。该港口从连申线运河向腹地开挖,新建连申运河集装箱码头,从而沟通周边密集水系,形成通往长江的便捷通道,实现公路与内河运输的无缝对接;铁路1号线(有色金属集装箱运输线)去年已经入轨运营,铁路2号线(怕湿货物集装箱运输线)将于今年底竣工,经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沪通铁路融入国家铁路大动脉,由此实现海安公路、铁路、河道运输的无缝对接。
开通物流专线
让资源要素在这里集聚
枢纽交通、特色产业,是海安加快发展的两翼。
依托数条国省干线、高速、铁路、运河交汇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海安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充分发挥省级商贸物流产业园载体优势,立足“大市场、大物流、大流通”思路,围绕“六大功能平台”和“十大物资集散中心”,做足物流文章,壮大平台经济,加速实现产业与物流的互动共荣。
“原先中转仓设在南京,南通、盐城等地的农垦经销商进行仓储贸易需要先到南京,再将货物从南京发回,既费时又费力。”该项目投资方江苏海润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告诉记者,考察多地,海安“公铁水”的无缝对接优势,让我们看到了中转仓设在海安的广阔前景。“立马敲定,选择海安!”
年海安确立“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高起点、大气魄规划,努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物流枢纽中心”。
谋定而后动,“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发展战略付诸实施。
短短的六年时间,海安的物流业迅速发展。
亚太亿发物流园里,物流运输车辆往来如织。总经理陈荣介绍,园区开通的物流专线已经有多条,覆盖了京沪、东北、西北、华中、苏南、广东等重点区域。
发展物流业,项目是核心。年4月起,海安按月开展“物流周”活动,计划通过个“物流周”活动,10年内建成千亿级市场。目前已开展的46个“物流周”活动共集中签约各类服务业亿元项目约个,计划总投资多亿元;入驻各专业市场商户余家;腾龙、天赋力、亚太亿发3个物流园拥有第三方物流企业60多家、物流专线多条。
实现“物流业+产业”互动促进,载体平台要高端,功能配套要专业。海安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建设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产业园深度推进多式联动、期货交割库群、保税物流、第四方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和铁路门户型城市等“六大功能平台”,进一步提升了物流园区的品质特色和发展内涵。
如今,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已成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南通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中国浙商最具投资价值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拓展平台经济
形成企业运营“成本洼地”
独辟蹊径,打造平台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是海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一步妙棋。
铁路平台畅通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渠道。年7月22日,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暨甘肃国际陆港华东物流基地正式运营,海安成为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产品出口中亚、中欧国际运输“绿色通道”的新起点。海安滨海新区负责人余星星介绍,当地的水泥生产设备源源不断运往中亚,新区石材产业园20多家石材企业所需的石材通过铁路运来,比起过去海运,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大大降低。
期货平台带来了企业急需的低成本原材料。年7月5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海安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投入运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亚太轻合金(南通)科技有限公司主业为铝合金制造,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铝锭。公司总经理浦俭英告诉记者,过去用铝锭都从无锡提货,每吨运费在80元左右。“现在原材料就在家门口,去百金汇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提货,每吨运费只有10元左右,一年能节省-万元。”
政府助力推动,海安本土行业领军企业也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发集团在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内投资5亿元建成纺织材料物流交易中心,铁路支线将可直达其仓库。该中心成为纺织材料供求信息发布中心和辐射江苏及周边地区的大型纺织材料交易、仓储和物流中心,并积极申报保税仓库和期货交割库,有望建成长三角棉花、棉纱中转集散地,年周转棉纱15万吨。
三大优势转换物流
与产业一体发展大有可为
如何充分利用枢纽和物流优势,形成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入效应”、留住并壮大产业的“溢出效应”?
海安出台《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转换行动计划》,制定推进办法,完善推进体系,成立三大优势转换领导组和推进工作组,完善工作机制,列出任务清单。近期重点对新材料、现代纺织、家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作出精准分析,利用有色金属交割库和已上报塑料期货交割库优势,锁定国内大企业,实施精准招商,依托正元润安、顺港棉花仓储、新疆银隆华东棉花交易中心物流优势,做大联发、华强产业集群……
由物流和产业双轮驱动,到物流和产业一体发展,海安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海安依托铁路集装箱运输、铜铝铅锌期货交割库、塑料期货交割库等物流功能平台,打造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棉花保税仓库、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指定交割库、新疆棉花华东基地等物流功能平台,打造千亿级现代纺织产业基地;依托铁路口岸、内河码头、木材物流园、沪通国际石材城等物流功能平台和项目,打造千亿级现代家居产业基地;依托鸡蛋期货交割库、粮食物流园、华润冷链、昌润冷链、汇益冷链等物流功能平台和项目,打造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海安从本地实际出发,找准发展定位,不断创新枢纽、物流、产业联动模式,大力推动物流与产业一体发展,让流动的“资源”安家落户、落地开花,推动建设物流节点城市和产业基地城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记者感悟
海安将物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做成大文章。
融合。立足本地产业现状,推进物流业与本地企业深度融合,助力企业跑得更快更好,同时吸引更多外来项目,壮大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物流与特色产业协调同步发展之势。
开放。身处东西、南北交通动脉的交汇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应善于“借题发挥”、乘势而上,以物流节点发轫,推动产业由点状发展转变为通道式发展,再转变到全国乃至跨国网络化的发展模式,以支撑不同层面上的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的培育。
创新。积极实施“物流+”战略,由物流服务衍生,通过金融、信息、科技、资源等方面整合和串接,打造全新的物流业生态,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从而不断丰满产业品相、提升产业层次。
从“修路”到“走路”再转变为“用路”,真正将枢纽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将物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海安的发展可能会步入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编后
新沂市报在头版连续推出“海安问道”系列报道,到目前为止,已全部刊发完毕。在海安期间,采访组不仅对当地弯道超越、崛起苏中的成果深感震撼,更为海安上下时不我待、聚焦发展的氛围深深感染。采访组一路采访,不断追问,“海安传奇”秘密何在?
这组报道,紧扣“工业强市,新沂该向海安学什么?”主题,围绕发展氛围、项目招引、平台打造、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干部队伍等关键词,进行深层探寻,展开理性思考,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海安发展氛围之浓、发展实力之强、发展后劲之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短短十年间,海安从一个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不占优势的农业大县,成功转型为江苏耀眼的工业摇篮、经济强市,靠的是谋发展的定力、抓经济的专注和干工作的狠劲。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新沂把海安作为追赶目标,要实现赶超发展,工业强市是绕不过的坎,海安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七问海安”问到了全市各级干部的心里。我们相信,只要心里有触动,思想有火花,行动一定也会有!“对标海安,我们有话说”。
下一步,新沂市报、新沂发布将采访我市有关部门,就海安“七问”做出“七答”。
往期回顾
海安问道丨一问海安:这里的发展氛围为何这么浓?
海安问道丨二问海安:这里的优质项目为何这么多?海安问道丨三问海安:这里的产业平台为何这么专?海安问道丨四问海安:新沂和海安的产业发展差距究竟在哪?海安问道丨五问海安:把创新激情变成实干“速度”,海安是怎么做到的?海安问道丨六问海安: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海安的干部都是这样拼的?▼
来源|新闻网络中心
编辑:晓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