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医改下半年26条重点工作任务出炉,药

药品采购及医保支付标准政策憋大招,进口药垄断成为执法重点,有意思!

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医院、医院、医院等大力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加快建设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开展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独特作用。遴选发布一批中医优势病种和诊疗项目,鼓励引导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县(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推进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时重点考虑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制定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分别负责)

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业内普遍认为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东风。目前国务院明确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范围,并制定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配合上此前发布的多项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文件,或将进一步利好中医药产业发展。

2有序扩大国家集采药品范围完善药品耗材采购政策。有序扩大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鼓励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与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结算药品货款。指导地方全面执行中选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配送和使用政策。制定改革完善药品采购机制的政策文件。指导地方完善新冠病毒检测相关集中采购、医保支付等政策。(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分别负责,财政部、国家药监局参与)

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进行到了第三批,根据国务院的安排,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品种范围。日前,国家医保局就中成药、生物药(胰岛素)的集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加上在化药过一致性评价满3家的品种中未纳入集采的存量有限,业内认为,下一阶段,中成药口服制剂,胰岛素,生物类似药被纳入集采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在应采尽采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被纳入集采的品类大概率将持续扩充。

3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和按病种付费。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商谈判机制,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指标,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周转金预拨力度,减轻医疗机构垫付压力。探索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制定建立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的指导意见。(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我国医保支付方式将逐渐由后付制改为预付制,预付制就涉及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指标,总额预算指标如果医院的全面控费起到良好的倒逼作用。基于DRGs和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将根据不同的疾病与临床诊疗需求,科学的设定相应的支付标准,压缩不必要的诊疗项目和用药,这就决定着从预付制的角度来看,医院的总额预算相比于大包式买单的后付制会有所缩减,医院也会更合理的使用药品并更注重药品的临床价值。

4优先配备和使用国家基药促进科学合理用药。实施合理用药监测,定期公布监测情况,推动医疗机构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促进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落实“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要求。加强国家药品使用监测平台建设。推进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组织开展重大疾病基本用药临床综合评价试点。制定第二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此前,国务院就曾发布过相关文件要求促进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

随着基药目录地方增补的取消,国家基药目录调整的常态化,在政策保证使用的背景下,基药目录的准入也越发获得药企的重视。

5加大对原料药垄断行为执法力度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推进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平台和部门协同监测机制建设。实施短缺药品停产报告制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药品耗材价格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国内采购价格动态监测和国外价格追踪。加大对原料药、进口药等垄断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分别负责,国家中医药局参与)

短缺药品的保供一直是相关主管部门的常态化工作,建立短缺药品目录,定点生产、统一采购,清单管理制度,停产报告制度等都是保障短缺药品不断供的现有举措。国务院此次进一步强调加大对于药品价格的监测预警,加大对于原料药、进口药等垄断行为的执法力度,则是从价格端和原料药一端入手解决药品的短缺问题。

6提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水平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强化基层防治结合。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尘肺病早期筛查干预为切入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业务融合。制定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等负责)

慢病防治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行动计划提出,到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无论是建立慢病药品医保目录,还是实行慢病长处方制度,在政策的力推下,更多慢病患者的就医需求将得到满足,慢病药品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增。

7开展大数据医保监管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健全监管机制。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医保智能监控,推广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探索实行省级集中监控。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并做好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国家医保局负责)

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攀升,医保基金支出压力大,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成为了医保局成立以来的重要任务之一。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多举措保证医保基金安全。可以说,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医保基金的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欺诈骗保,透支医保基金的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打击。

8推进分级诊疗,深化县域医改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医院建设,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基层卫生防疫。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推动落实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收入多渠道补助政策。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完善国家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促进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的重塑。支持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制定全面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等分别负责)

自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一直提倡分级诊疗——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在分级诊疗的主张之下,就需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并配合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政策,将患者留在基层,并打通上下转诊的通道,医院的问诊压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在政策的主张之下,基层医药市场的增速迅猛,同医院药品市场的增速有所放缓,在这一趋势之下,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下沉基层。

9加强药品和医疗物资储备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和移动实验室。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加强药品和医疗防护物资储备,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改造,推动落实“三区两通道”要求。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国家中医药局等分别负责,各相关部门参与)

新冠疫情之后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加大药物等的研发投入并加强常态化的药品储备。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已经过去,但是在病毒星球之上,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疫情什么时候会来,为了应对新的突发疫情,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在这一轮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药品也可能接到相应的生产和储备需求。

10做好慢病长期处方服务工作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导各地提早制定具体方案,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压实“四方责任”,做好“五有三严”(有防护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设备、有医护力量支持、有隔离转运安排,严格发热门诊设置管理、严肃流行病学调查、医院院内感染)等工作。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推动地方做好为慢性病患者开具长期处方服务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等负责。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新冠疫情之后,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问题引发行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qdingjunhui.com/dfwwh/55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