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们收到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老师的邀约,为一部特别的绘本创作插画,这部绘本的作者是高登义老师——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南、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著名科学家。
他希望将自己和中国南极考察队在年乘“极地号”考察船,一路远赴南极建立中山站这一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讲述给大家听。
拿到这个选题是在年的插画展之后,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
一是因为这个南极站建站的过程,是我们中国科考领域的壮举,我们可以通过绘本的形式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小朋友能去了解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二是因为我又可以参与做书了,对于在出版行业做了十多年的我来说,做书一直是我的热爱。国内的非虚构类图画书很少,做这样的原创选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好在,它终于成型上市了。
我想未来,你将会看到更多有菠萝团队身影的图画书问世,希望那能为孩子们带来好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去体会这个世界的美好。
——秦楠《勇闯南极》出版方:化学工业出版社作者:高登义编辑:笪许燕、刘莎、汪元元插画:王思嘉插画顾问:菠萝圈儿为什么这个南极故事,非同寻常?
南极,一个神秘又遥远的冰冻之地。
它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也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最多的陆地。多年前,南极洲才被人类发现。作为最后一块蕴藏丰富资源,又没有被开发的净土,南极成为了极具科研价值的宝地。
▲神秘又遥远的南极洲。所以在年,我国决定在南极圈内建立一座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由此中国科学们乘坐一艘远洋运输船改造的考察船——“极地号”,开启了一段艰险的南极建站之旅,他们在这趟历时半年多的旅程中,经受了大自然一系列的无情磨砺。
肩负重大使命的“极地号”考察船↓
起航的极地号,需承载大量的物资:实验、建站设备、日常生活用品等↓
要进入南极圈,就得穿越风高浪急的西风带,船只颠簸了5天才进入安全区↓遭遇厚厚的浮冰区,只能等待大风暴,将浮冰驱散↓▲遭遇浮冰围困的“极地号”一场可怕的冰崩!差点让极地号四分五裂↓
为防止被浮冰围困的极地号发生意外,只得紧急抢运物资↓
受海浪的击打,从驳船上搬运物资的队员差点滑入了冰冷冷的大海↓艰难的建站历程:寒冷恶劣的环境、紧张的施工周期、艰苦地劳作↓
经过40多天的艰难建设,南极中山站终于建成了,从此中国在南极圈内终于有了自己的考察站!↓这段艰险又意义非凡的“旅程”,相信读绘本的大家,也会觉得身临其境。一路上,南极之旅的美景、大自然的残酷、肉搏建站的艰辛,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眼前。这样的南极之旅,可不是非同寻常呀!
◆◆◆◆◆◆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故事里的科学家们建站历程一样,也充满了很多的曲折,但是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也让菠萝君很是享受!
对于参与这个项目的编辑老师笪许燕和插画师王思嘉,他们的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编辑手记·笪许燕
“文本,
得符合绘本的特点和语言风格。”
在一次科普公益活动中,我听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著名气象学家高登义老师的讲座,关于中国南极科考队年远赴南极建中山站的故事。高老师的精彩演讲听得我热血沸腾,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闪现、翻滚。
讲座结束,一本人文故事与科普知识高度融合的绘本的雏形基本就在我的脑海中成形了。我想让千千万万的孩子知道,中国的科学家是如何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中山考察站是如何建立的,南极都有哪些为鲜人知的事儿!
▲绘本实拍图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高老师,他愉快地接受了约稿。不过高老师有些顾虑。他虽然著作等身,但是毕竟没有创作过绘本,不知道怎么写。我们给高老师找来一些绘本,让他大致了解绘本的特点和语言风格。
高老师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很快交来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我们编辑团队对文字做了进一步润色,同时提炼出故事中的科学名词,请高老师一一注解。
此外我们非常想带着大家一起来探究南极相关的有趣知识,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都放在绘本里,那太干扰阅读了。于是我们另外策划了一本伴读手册,把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都装了进去。
▲装了很多南极知识的伴读手册。“翻阅、查找大量资料,
让插画还原历史”。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图画与文字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请谁来画,用什么样的风格来表现南极大陆的壮阔、海上遇险的惊心动魄呢?我们想到了菠萝圈儿。
在历经插画师人选的前后调整、筛选、试稿后,我们和菠萝圈儿正式进入了插画创作的阶段。
第一步重要的工作就是查阅资料。毕竟是纪实的科普绘本,艺术创作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不能完全靠虚构和想象。“极地号”长啥样?经过怎样的改装?冰崩是什么样的场景?南极建站需要哪些物资?驳船是如何抢运物资的?建站的施工现场是怎样的景象?这些都需要有参考资料。
▲绘本实拍图一方面,高登义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老照片,是关于当年“极地号”改装的图纸、中山站的新闻报道,以及高老师自己拍摄的照片。另一方面,我们和菠萝圈儿分头查阅了一些有关南极考察站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中山站因为年代久远,资料很少,但是我们可以从后建的考察站以及最新的破冰船“雪龙”号上寻找线索和灵感。同时,我们还专门去高老师家拜访,请他当面为我们描绘一些细节。
“草图需反复推敲,
创作时也会有状况外的事情发生。”
一个月后插画师王思嘉拿出了分镜稿,几十张草图按顺序铺满了工作台。插画师对着分镜,逐页讲解自己的构思,我们和菠萝圈儿将文字稿和分镜进行比对,对一些叙事不够流畅、重点不够突出,视角缺少变化的画面提出修改意见。画家修改分镜后我们再开碰头会。后面的线稿、上色阶段基本都是这个流程。
▲草图阶段展示图
本来画稿中有一页是科考队从青岛出发去往南极的线路图,但是因为涉及地图,需要有资质的画家来绘制,并且要送审,所以只好改变原计划,改用俯视的视角,表现茫茫大洋中有一艘小小的船,保持了叙事的连贯性,又显得有意境,象征人类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也象征科考队征途漫漫,充满未知。
▲茫茫大洋中有一艘小小的船,保持了叙事的连贯性,又显得有意境。
这个项目获得了中国科协的原创科普创作基金资助,在基金项目申请答辩会上,专家对绘本的样稿给出了高度评价,还提出改进意见,这也帮助我们建立了信心,进一步提升了书稿质量。
▲绘本实拍图
《勇闯南极——中国南极科考队建站之旅》这本书的问世,足可以称得上好事多磨。从策划到出版,前后历时两年。真心希望这本经过千锤百炼的绘本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
笪许燕,化学工业出版社童书策划编辑,副编审。策划出版多部优秀畅销书,如《我的专注力训练游戏》《思维导图全脑开发游戏》《好玩的数学绘本》《给孩子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插画师手记·王思嘉
“还原历史之外,希望画面能具有更多美感”。《勇闯南极》是我第一次接触科普类题材的绘本,其实一开始看到看到文本的时候我自己心里是没有底气的,但是特别想尝试一下,挑战一下自己。
说实话一开始构思画面这个过程真的挺难的,因为内容也挺多的,我看了好多遍才慢慢地有点儿方向。况且这又是一本偏科普类的绘本,我也没真正去过南极,可不能凭自己想象瞎画。
?
▲多视角的构图,为阅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记得试稿的时候画的是“穿越西风带”这个场景,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宏大的场景,我就想着以不同的视角去表达,表现出科考队一路遇到的惊险挑战。除了希望读者通过画面体验到这次建站之旅的艰难,我在前期做资料准备时,翻看了关于南极建站的纪录片,还有作者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我发现其实这一路上还是有很多美丽风景的,就像一些灾难电影,虽然表现的是灾难,是艰险,但同时它们的画面都是非常波澜壮阔,颇具美感的。▲王思嘉笔下南极建站之旅中波澜壮阔的美景。所以我希望能在保留各种艰难险阻的前提下,尽量让我的画面更加具有美感,去更多展现文本之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写实,平铺直叙这个故事。而且我平时画画非常喜欢用水彩,比较擅长一些清新淡雅的风格,所以这次我也有结合了一下我的特长和我对这本书的构想,去完成书中插画的创作。▲纯手绘创作,彩铅+水彩相结合。“为抠细节反复研究纪录片,最享受的是上色阶段。”这次的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很多。最大的挑战还是因为无法亲身经历这个历史,光看文字的叙述,里面好多东西我还是没法明白,像是船的具体构造、直升机小驳船到底长什么样子啊、还有冰崩是什么之类的。因为这个事件是发生在80年代,比较久远,网上能找到的照片或纪录片,全都是高糊的,经常为了搞清楚一个构造细节,我得反复放大去看,有时候还不一定看得清,我经常觉得自己可能快瞎了哈哈!▲驳船、集装箱、队员的穿着,都需要翻阅历史资料来查询。但是我非常享受上色这个过程,喜欢慢慢铺颜色、抠细节的过程,整个人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有时候连时间都忘了。而且上完色之后整个画面效果就会显现出来,那一刻真的特别有成就感。这次的《勇闯南极》合作,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一路上查资料、看记录片、不断地修改稿子,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绘画方面也有了一些突破。经过这段创作经历,就好像自己也经历了绘本中的这段历程一样,好像我也曾经站在过南极的土地上,看到过中山站的落成。最后,我觉得能够去创作、去记录这一段历史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非常高兴自己能有机会来做这件事。***王思嘉,90后插画师,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就读于法国卡昂/瑟堡高等艺术与媒体学院。作品多为儿童插画和绘本,个人更喜欢绘本一些。作品《外公的包里有什么?》获第八届信谊图画书奖入围奖,作品《谁咬了一口月亮?》入围金钥匙绘本创作大赛。
曾参展第56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中国原创插画展、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年和年,两度入围BIBF菠萝圈儿国际插画展。
《勇闯南极》绘本详情▼菠萝君也很荣幸参与了《勇闯南极》这次的绘本创作项目,谨以此书向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致敬,向所有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科学家们致敬!
现当当、京东均以上市,欢迎大家选购支持。
◆◆◆◆◆◆
第五届BIBF菠萝圈儿国际插画展全球征稿现已开启!(征稿详情可点击下图了解)▼
喜欢我们?
扫码和菠萝君成为好友吧!
入围插画师系列更多精彩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